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1][2]的一种基本度量,所谓的投入产出表就是类似下面的表格:
部门 | 1 | ... | j | ... | N | 最终需求 | 总产出 |
---|---|---|---|---|---|---|---|
1 | z11 | ... | z1j | ... | z1N | f1 | x1 |
2 | z21 | ... | z2j | ... | z2N | f2 | x2 |
... | ... | ... | ... | ... | ... | ... | ... |
N | zN1 | ... | zNj | ... | zNN | fN | xN |
其中,1,2,3,...,N表示工业系统中的N个部门(Sector),例如农业、林业、造纸业等等。zij表示从i部门对j部门的投入量(一般以货币来衡量)。例如,如果i表示林业,j表示造纸业,zij=350000,则表示造纸业从林业部门购买了350000人民币的原始木材。倒数第二列fi则表示第i部门到最终需求(即消费者的最终消费)的直接流量(以货币衡量)。例如,如果fj=500000,就表示人们对纸张的最终需求有500000元。最后一列xi表示行业i的总产出。投入产出表要求:
[math]\displaystyle{ x_i=\sum_{k=1}^{N}z_{ik}+f_{i} }[/math]
它表示第i部门的总产出应该等于其它所有工业部门对i部门的需求再加上最终消费者对i的直接需求。我们可以将投入产出表转变成一张网络,这个网络就是投入产出网
下图展示的一张实际的投入产出表,其来源为:OECD STAN input-output table (http://www.oecd.org/trade/input-outputtables.htm)[3]
其中行表示投入,列表示产出。其中编号的1~12为为工业部门,其它各项均为附加值或最终需求。
投入产出表数据来源
OECD STAN input-output Data
这个数据库是OECD组织各国编写的(网站:[1]),包含了近40个国家,30多个工业部门,3个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表。该数据库的数据来源均是相应国家的统计数据,按照OECD的要求统一编写形成的投入产出表。
原始数据格式
网站提供了两种查看数据的模式:1、直接在Web页面上进行交互式操作;2、下载到本地。下载到本地的数据表如下图所示:
Country表示国家,Period表示时期,其中Currency表示计量单位(分为本国货币和美元两种)、Row Sector,Col Sector分别是投入部门和产出部门,Value表示数值。
关于附加值
在这个数据集中,附加值被分解为多个项,但是这些项目之间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包括了重复的部分。具体来说,请见下表:
在这个表中,a+b+c+d+e+l是总和的附加值,而如果考虑f,g,h,i,j,k等项则包括了重复值。
参考文献
- ↑ Leontief, Wassily. Input-output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Miller, Ronald E.. Input–Output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Yamano, Norihiko; Ahmad, Nadim. "THE OECD INPUT-OUTPUT DATABASE: 2006 EDITION" (PDF). STI Working Paper. Event occurs at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