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24行: 第124行:  
===走向宏观世界===
 
===走向宏观世界===
   −
  也许大多数人对于刚才所述的量子的古怪行为还算能接受,因为那毕竟发生在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微观世界中。然而,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宏观系统之中。我认为,我们身处的复杂系统到处存在着观察者的测量与被观测系统相互耦合的情况。<br>
+
也许大多数人对于刚才所述的量子的古怪行为还算能接受,因为那毕竟发生在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微观世界中。然而,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宏观系统之中。我认为,我们身处的复杂系统到处存在着观察者的测量与被观测系统相互耦合的情况。
  比如,J. R. Busemeyer 和Z. Wang就发现人类的决策就是一种类量子行为(请参看这个PPT),即可以用量子概率描述的宏观系统。他们设计了一组人类行为学试验,让人类被试作出类似电子的决策。<br>
+
 
  首先,他们让每个人类被试观察下列一组头像图片:<br>
+
 
[[File:xtzdgcz3_21.gif|图3-8|居中]]<br>
+
比如,J. R. Busemeyer 和Z. Wang就发现人类的决策就是一种类量子行为(请参看这个PPT),即可以用量子概率描述的宏观系统。他们设计了一组人类行为学试验,让人类被试作出类似电子的决策。
<center>图3-8  Busemeyer和Wang的试验</center><br>
+
 
  然后让被试在两组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完成判断:是否会把这个人当做自己的朋友。在第一组实验中,试验者要求被试直接作出判断,会不会把这张脸当作自己的朋友。第二组试验则要求被试先把所有的脸归为两类:好人或者坏人,然后再根据这个归类的结果判断是否把这人当作自己的朋友。<br>
+
 
  我们看到,这个试验很像电子经过双缝的试验,如图所示:<br>
+
首先,他们让每个人类被试观察下列一组头像图片:<br>
[[File:xtzdgcz3_22g.gif|图3-9|居中]]<br>
+
[[File:xtzdgcz3_21.gif|图3-8 Busemeyer和Wang的试验|居中|thumb]]<br>
<center>图3-9  人类被试的决策行为</center><br>
+
 
  被试的选择行为就相当于电子通过双缝的行为。试验员询问被试的问题就相当于对被试进行测量。第一组试验要求被试直接做出朋友或者不是朋友的选择就相当于在最后一个屏的地方测量电子,而不管被试是把这张脸分类成好人还是坏人。假设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某一张脸测得是朋友的概率是P(F)。<br>
+
然后让被试在两组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完成判断:是否会把这个人当做自己的朋友。在第一组实验中,试验者要求被试直接作出判断,会不会把这张脸当作自己的朋友。第二组试验则要求被试先把所有的脸归为两类:好人或者坏人,然后再根据这个归类的结果判断是否把这人当作自己的朋友。我们看到,这个试验很像电子经过双缝的试验,如图所示:<br>
  在第二组情况下,试验员相当于进行了两次连续的测量,首先让被试做出分类为好人还是坏人的测量,之后再作出是否把此人当作朋友的测量,在这种情况下测得的朋友概率是P’(F)。<br>
+
[[File:xtzdgcz3_22g.gif|图3-9 人类被试的决策行为|居中|thumb]]<br>
  假如人类的决策是按照经典概率运算的法则,那么P(F)就应该等于P’(F)。但是J. R. Busemeyer 和Z. Wang却发现试验结果是P(F)>P’(F)。<br>
+
 
  假如按照量子概率法则对人类的决策行为却得出了很好的解释,这说明,我们完全有可能'''用量子概率的运算法则描述宏观的人类决策行为'''(参考[http://mypage.iu.edu/~jbusemey/quantum/Quantum%20Probability.pdf 此文])。<br>
+
被试的选择行为就相当于电子通过双缝的行为。试验员询问被试的问题就相当于对被试进行测量。第一组试验要求被试直接做出朋友或者不是朋友的选择就相当于在最后一个屏的地方测量电子,而不管被试是把这张脸分类成好人还是坏人。假设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某一张脸测得是朋友的概率是P(F)。<br>
  实际上,近年来把量子理论应用研究各种各样的复杂系统中的工作越来越多(参见Quantum Interaction的论文集)。还有相当多的学者研究如何将量子概率理论应用于复杂金融系统中,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75303/ 《Quantum Finance》]以及:[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45682/ 《金融物理学》]。<br>
+
 
 +
 
 +
在第二组情况下,试验员相当于进行了两次连续的测量,首先让被试做出分类为好人还是坏人的测量,之后再作出是否把此人当作朋友的测量,在这种情况下测得的朋友概率是P’(F)。<br>
 +
 
 +
 
 +
假如人类的决策是按照经典概率运算的法则,那么P(F)就应该等于P’(F)。但是J. R. Busemeyer 和Z. Wang却发现试验结果是P(F)>P’(F)。
 +
 
 +
 
 +
假如按照量子概率法则对人类的决策行为却得出了很好的解释,这说明,我们完全有可能'''用量子概率的运算法则描述宏观的人类决策行为'''(参考[http://mypage.iu.edu/~jbusemey/quantum/Quantum%20Probability.pdf 此文])。
 +
 
 +
 
 +
实际上,近年来把量子理论应用研究各种各样的复杂系统中的工作越来越多(参见Quantum Interaction的论文集)。还有相当多的学者研究如何将量子概率理论应用于复杂金融系统中,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75303/ 《Quantum Finance》]以及:[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45682/ 《金融物理学》]。<br>
    
===统计物理的精髓:观察者的信息===
 
===统计物理的精髓:观察者的信息===
7,12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