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删除33字节 、 2020年10月22日 (四) 19:09
第13行: 第13行:     
==历史==
 
==历史==
马克·格兰诺维特 Mark Granovetter在1973年发表的《弱链接的力量》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一文使得'''<font color="#FF8000">三元闭包</font>'''性质变得流行。 <ref>Granovetter, M. (1973). "[http://www.stanford.edu/dept/soc/people/mgranovetter/documents/granstrengthweakties.pdf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216103216/http://www.stanford.edu/dept/soc/people/mgranovetter/documents/granstrengthweakties.pdf |date=2008-02-16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78, Issue 6, May 1360-80.</ref> 在那里,他综合了弗里茨·海德 Fritz Heider于1946年提出的'''<font color="#FF8000">认知平衡 Cognitive Balance </font>'''理论以及Georg Simmel对'''<font color="#FF8000">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font>'''的理解。 一般而言,'''<font color="#FF8000">认知平衡 Cognitive Balance </font>'''是指两个个体对同一事物具有产生相同感觉的倾向。 如果三个个体所组成的三元组没有闭合,那么与同一个体联系的其余两个个体均将想要闭合这一三元组,进而在关系网络中形成'''<font color="#FF8000">闭包 Closure</font>'''。
+
马克·格兰诺维特 Mark Granovetter在1973年发表的《弱链接的力量》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一文使得'''<font color="#FF8000">三元闭包</font>'''性质变得流行。 <ref>Granovetter, M. (1973). "[http://www.stanford.edu/dept/soc/people/mgranovetter/documents/granstrengthweakties.pdf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216103216/http://www.stanford.edu/dept/soc/people/mgranovetter/documents/granstrengthweakties.pdf |date=2008-02-16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78, Issue 6, May 1360-80.</ref> 在那里,他综合了弗里茨·海德 Fritz Heider于1946年提出的'''<font color="#FF8000">认知平衡 Cognitive Balance </font>'''理论以及Georg Simmel对'''<font color="#FF8000">社会网络</font>'''的理解。 一般而言,'''<font color="#FF8000">认知平衡 </font>'''是指两个个体对同一事物具有产生相同感觉的倾向。 如果三个个体所组成的三元组没有闭合,那么与同一个体联系的其余两个个体均将想要闭合这一三元组,进而在关系网络中形成'''<font color="#FF8000">闭包 Closure</font>'''。
    
==Measurements==
 
==Measurements==
80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