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删除8字节 、 2021年6月5日 (六) 16:28
第32行: 第32行:  
1921年,Wright的路径分析成为因果模型和因果图的理论雏形。<ref>{{Cite book|url={{google books |plainurl=y |id=yWWEIvNgUQ4C|page=707}} |title=The Oxford Handbook of Causation |volume=1 |editor-last=Beebee |editor-first=Helen|editor-last2=Hitchcock|editor-first2=Christopher|editor-last3=Menzies|editor-first3=Peter|date=2012-01-12|publisher=OUP Oxford|isbn=9780191629464|language=en|first=Samir |last=Okasha |chapter=Causation in Biology|chapter-url=http://www.oxfordhandbooks.com/view/10.1093/oxfordhb/9780199279739.001.0001/oxfordhb-9780199279739-e-0036|doi=10.1093/oxfordhb/9780199279739.001.0001 }}</ref>他开发了这种路径分析方法,试图同时阐明遗传、发育和环境对豚鼠皮毛模式的相对影响。他通过一个分析过程如何解释豚鼠出生体重、子宫内时间和产仔数之间的关系来支持他旁门左道的观点。杰出的统计学家对这些想法的反对使因果关系在接下来的40年中被家畜育种学家之外的科学家所忽略。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家们依赖于相关性,一定程度上是在批评Wright的领军统计学家Fisher的授意下。<ref name=":1" />唯一的例外是一名叫Burks的学生,在1926年首先应用路径图来表示中介影响,并断言保持中介变量恒定会引起误差。她可能独立地发明了路径图。<ref name=":1" />
 
1921年,Wright的路径分析成为因果模型和因果图的理论雏形。<ref>{{Cite book|url={{google books |plainurl=y |id=yWWEIvNgUQ4C|page=707}} |title=The Oxford Handbook of Causation |volume=1 |editor-last=Beebee |editor-first=Helen|editor-last2=Hitchcock|editor-first2=Christopher|editor-last3=Menzies|editor-first3=Peter|date=2012-01-12|publisher=OUP Oxford|isbn=9780191629464|language=en|first=Samir |last=Okasha |chapter=Causation in Biology|chapter-url=http://www.oxfordhandbooks.com/view/10.1093/oxfordhb/9780199279739.001.0001/oxfordhb-9780199279739-e-0036|doi=10.1093/oxfordhb/9780199279739.001.0001 }}</ref>他开发了这种路径分析方法,试图同时阐明遗传、发育和环境对豚鼠皮毛模式的相对影响。他通过一个分析过程如何解释豚鼠出生体重、子宫内时间和产仔数之间的关系来支持他旁门左道的观点。杰出的统计学家对这些想法的反对使因果关系在接下来的40年中被家畜育种学家之外的科学家所忽略。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家们依赖于相关性,一定程度上是在批评Wright的领军统计学家Fisher的授意下。<ref name=":1" />唯一的例外是一名叫Burks的学生,在1926年首先应用路径图来表示中介影响,并断言保持中介变量恒定会引起误差。她可能独立地发明了路径图。<ref name=":1" />
   −
1923年,Neyman提出了潜在结果(potential outcome)的概念,但是直到1990年他的论文才被从波兰语翻译成英语。<ref name=":1" />
+
1923年,Neyman提出了潜在结果(potential outcome)的概念,但是直到1990年他的论文才被从波兰语翻译成英语。<ref name=":1" />
    
1958年,Cox警告说,仅当Z高概率不被自变量影响的时,控制变量Z才有效。<ref name=":1" />
 
1958年,Cox警告说,仅当Z高概率不被自变量影响的时,控制变量Z才有效。<ref name=":1" />
第42行: 第42行:  
Wright在发表第一篇论文60年后,根据Karlin等人的批评,发表了一篇概述该论文的文章,该论文反对仅处理线性关系,而鲁棒的、非模型的数据表示方式则更具揭示性。<ref name=":1" />
 
Wright在发表第一篇论文60年后,根据Karlin等人的批评,发表了一篇概述该论文的文章,该论文反对仅处理线性关系,而鲁棒的、非模型的数据表示方式则更具揭示性。<ref name=":1" />
   −
1973年,Lewis提倡用but-for因果关系(反事实)代替相关性。他提到了人类具有想象某个原因是否发生和结果仅在原因后发生的不同可选世界的能力。<ref name=":1" />1974年Rubin引入了“潜在结果”(potential outcome)的概念,作为询问因果问题的语言。<ref name=":1" />
+
1973年,Lewis提倡用but-for因果关系(反事实)代替相关性。他提到了人类具有想象某个原因是否发生和结果仅在原因后发生的不同可选世界的能力。<ref name=":1" />1974年Rubin引入了“潜在结果”(potential outcome)的概念,作为询问因果问题的语言。<ref name=":1" />
    
1983年,Cartwright提出与一个结果因果相关的任何因子都是有条件的,不再以简单的概率作为唯一指导。<ref name=":1" />
 
1983年,Cartwright提出与一个结果因果相关的任何因子都是有条件的,不再以简单的概率作为唯一指导。<ref name=":1" />
134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