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第282行: 第282行:     
小伙伴在集智公寓一起做牛轧糖
 
小伙伴在集智公寓一起做牛轧糖
 +
 +
== 研读营 ==
 +
 +
金秋十月,北京密云县古北水镇。置身在山清水秀的风景以及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中间,聆听着尤亦庄、张潘,以及吴令飞等人的学术讲座,我感到一阵阵的欢喜和惬意。毕竟,我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最前沿的科技发展了。第二次量子力学革命、张量网络、深度学习、贝叶斯推断、消息传播算法……,这些久违了的学术名词再一次在我脑中反复回荡着。
 +
 +
 +
这次研读营的活动是早已经与凯风基金会谈好的。这是一家民营的基金会,他们的宗旨是:“推动人类进步,促进和谐发展”。他们的资助学者遍布清华、北大、哈佛、牛津等全世界知名的大学。以前,凯风基金会主要针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进行资助。对自然科学相关组织的赞助,这是他们的头一次。正是因为这几年科技的突飞猛进才使得他们认识到要想改变社会,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而我们这样的民间科技组织正是他们感兴趣的,因为它的影响力可能是很长期而深远的。本次集智凯风研读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孕育出一些原创性的思想,从而激发大家对前沿科学的热情,并让这些思想能够产生社会影响力。
 +
 +
 +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网络、几何与机器学习'''”,它基本可以覆盖从量子信息到深度学习这样一个非常宽泛的知识频谱。更有意思的是,在尤亦庄、张潘等人的讲解下,我们看到了横亘于多个不同学科之间的共通性和统一性。本次会议的全部费用都是由凯风基金会负责,内容和形式全部是集智来制定。会议还特别选拔了一些年轻的学者甚至本科生,他们不仅在会议中感受到了各类前沿科学思想,而且也深切感受到了集智俱乐部长期以来保持的那种纯真而平等的学术探讨精神。
 +
 +
 +
 +
我也是再一次被集智所震撼。还记得在宾馆的客厅里,十多个学者围坐成一圈,共同探讨着复杂网络中的双曲几何问题。正是这一次讨论,让我在短短的五天内就顿悟到了双曲几何的本质,从而看到了全新的科研方向。(几乎每一个参与过研读营的人都写下了笔记,并已由小木球、张霞等志愿者整理成册,可以在这里下载:<nowiki>https://pan.baidu.com/s/1miiArK8)</nowiki>
 +
 +
 +
在回北京的大巴上,所有人都聊得很开心,而我却一个人躲在靠窗的角落里。我的内心又听到了两种声音的挣扎。一种声音要我做顶尖的学术研究,而另一个声音则是要把集智公司做好。
 +
 +
 +
长久以来,这两个目标本来是重合的。我之所以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地办集智俱乐部,就是因为我能够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集智的活动合起来。然而,最近,我们开始公司化运作,这就意味着我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上。我本就不够用的心智却要再次分心,这是一种怎样的撕裂感呢?
 +
 +
 +
回想最近5年多的学术生涯,我虽然已经全力以赴,但却并不顺利。我由于始终在追求自己才能认可和理解的终极学术问题——观察者理论,所以难免在能够带来荣誉和地位的普通科学研究方面并不出色。况且,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在不停地转移之中,从早期的模糊数学、人工智能,到后来的复杂性科学,从生态系统转到社会经济系统,再到后来的互联网,我真的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迷失还是在不断地前进。所有这些努力仅仅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写出来的Paper能够在更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于是,我花费了大块大块的时间在英文写作、润色和咬文嚼字上,我必须学会如何包装自己的科研成果,尽管在很多时候我觉得这些技能实际上与真正的科学无关。
 +
 +
 +
 +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流失了过去,我在学术这条路上不仅没有达到想要的高度和荣誉,反而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心和兴趣点。然而,我始终没有认真操办的集智俱乐部却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逐渐成长了起来。身边的人不停地给来正反馈,肯定集智的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
 +
 +
 +
 +
我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集智俱乐部,另一方面是有心栽花花不开的学术研究,我应该选择哪一个呢?没错,我已经做出了选择,我选择了前者。我选择了改变自己的意愿从而迎合社会的需要。也许,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会抛弃初衷,因为当年做集智俱乐部就是希望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学术环境。同样,我把集智俱乐部做成一家公司也是出于自己的私人目的:集智其实就是我那套理论的试验田,只有我把集智做起来了,我才算真正地从白手起家完成一番事业,才算一次完整的人生历练,也才能真正锤炼出自己的理论。
 +
 +
 +
我学术上的天花板究其本质就是因为既没有很深的理论背景(或者说我个人能力达不到),又没有扎实的应用基础。做研究就应该“顶天立地”。既然由于机缘巧合,我已经无法做到顶天,那就应该赶快扎根在大地,自己按照自己的一套理论打拼出一个事业出来。想到这里,我的意志变的无比坚定了。
 +
 +
 +
 +
2016集智凯风研读营
 +
 +
11、
 +
 +
盈利
 +
 +
2011年的曹旭东刚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就职,便强势回归到集智俱乐部。他不仅带来了一个最终孕育出“彩云天气”原创想法的读书会,而且还带来了一票极其靠谱而实干的人。李嫣然就是其中之一。
 +
 +
2013年带病坚持来做读书会的李嫣然
 +
 +
还记得那是一个炎热夏季的下午,已经过了2点45了,主讲人李嫣然还没到场。这是“自然语言处理”读书会的第一期呀,她是主持人怎么还能缺席呢?刚要打电话,只见一个小姑娘便匆匆忙忙地跑来了蕴味儿咖啡。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连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来晚了……”。
 +
 +
“你就是年糕?”我问道,李嫣然的网名就叫年糕。
 +
 +
“是的。您是张江老师吧?” 李嫣然客气地回答道。
 +
 +
“啊,是的。你怎么来的那么晚呢?”
 +
 +
“哦,是因为我昨天晚上调程序时可能吹着冷风着凉了,结果半夜就肚子疼的不行,叫急救车去医院了。我这是刚刚在医院输液完就赶了过来,实在抱歉。”
 +
 +
“啊?那么严重?那你还不赶快在家休息?咱们这读书会不要紧!”我赶快说道,毕竟我们集智俱乐部的活动完全是自愿的。她不至于如此拼命,不能讲就推到下次好了。
 +
 +
“没事儿,我现在已经没事了。我们现在就开讲吧,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隐马尔可夫模型……”
 +
 +
这就是李嫣然,一个北大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她现在就如此拼命地干活、搞科研,将来还会了得?集智就应该团结这样的人,我当时想到。
 +
 +
果然,时间的发展验证了我的判断。李嫣然不仅成为了《科学的极致》这本书的最年轻作者,而且还成功被保送到香港理工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在集智公司最危难的时候,她为我们赚来了第一桶金。这还要从她的“自然语言处理”读书会讲起。李嫣然虽然也是兴趣涉猎颇为广泛(集智俱乐部的学者们大都这样),但在这几年的学术生涯却始终牢牢地把握着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这两块。同时,她还和另一位同学共同运营了一个在行业内颇有影响力的公众号:程序媛的日常,专发各类有关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东西。在收获了近1万粉丝后,李嫣然已然成为了圈内的明星。
 +
 +
2016读书会合影留念
 +
 +
在2016年的暑期,她发起了“自然语言处理与深度学习”的读书会。由于她的超高人气,为了屏蔽掉一些不相关的打酱油者,我们决定采用一种预交保证金的模式来运营这一期读书会。所谓的保证金制度是指首先你要交一笔钱才能参加这个读书会,其次,只有当你听完读书会并达到了一定的要求,才能退还给你这笔钱。我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甄别出认真学习的人,并保证他们不花一分钱;二是可以给那些本不追求学术,只不过想来集智掺乎一下的吃瓜群众开放一个渠道,让他们奉献。
 +
 +
最终的效果非常好,我们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读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想清楚了集智公司的盈利模式。我们就是要通过售卖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来盈利。
 +
 +
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系列课程视频二维码
 +
 +
12、
 +
 +
集智AI学园
 +
 +
思路一经缕顺,很多事情就都顺了起来。“集智AI学园”便是集智创业项目的新名字。AI道出了我们这个学园要开展的课程内容。整个2016都属于人工智能,它的降临将带来一场超过蒸汽机和互联网的全方位革命,而且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技革命。我们以学园为名而不是学院,它很好地说明了这个在线课堂的风格:它虽然讲的都是高深莫测的人工智能,但风格却非常的轻松活泼。
 +
 +
明确了创业的思路,接下来就需要有人来牵头做这件事情了,我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张倩。于是,我和她深谈了很多次,每一次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主要的是,集智面临这么好的机遇,这么清晰的发展路线,而且我还有集智这一大群高质量的粉丝们,我们的事业没有不成功的可能性呀。于是,她终于被我说动了,承担起了集智新公司CEO的职位。
 +
 +
2016年10月底,我们受邀来到了坐落于CBD地区的“京城俱乐部”。电梯坐到50层楼顶,我们便可以站在窗边纵览北京街景。据称,京城俱乐部是北京四大“有钱也进不去的俱乐部”之一,颇有名气。
 +
 +
京城俱乐部
 +
 +
这一天,集智俱乐部召集了十几个创业团队,与“正略书院”联合举办了“走向智能时代”的高端晚宴读书会。各个创业团队轮流上台路演,其中“集智AI学园”也在其中。张倩作为集智AI学园的代表,发表了主题演讲:
 +
 +
集智AI学园CEO张倩在正略书院的讲座
 +
 +
     2016注定是多事之秋。年初,一场人机大战敲醒了所有人类的警钟:我们并不是这个星球唯一具有卓越智力的物种。与此同时,一本名为:“神人——未来简史”(Homo due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的奇书在亚马逊网站上开始迅速走红。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用优美的笔触撕下了人类最后的遮羞布:自由意志不过是人类的幻觉,AI将掌管一切,与机器融合进化为神人(Homo deus)才是智人(Homo sapiens)摆脱被淘汰命运的唯一选择。
 +
 +
      也是这一年,Google、Facebook、微软、百度等公司开始了全面转型为AI优先的举动。这边,各大巨头玩了命地从各大高校挖人,全面布局自己的AI生态;那边,AI人才供给产生了巨大的缺口,刚毕业的AI博士年薪被炒到了三百万美元。
 +
 +
还是这一年,为了填补巨大的人才缺口,集智人义不容辞地走上了历史舞台,担当起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教育这一艰巨的任务,这便是集智AI学园。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一个人工智能社区,我们曾孕育出彩云天气(一款用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的天气预报的APP)创业团队,我们也见证了曹旭东冲破藩篱,一步步成长为估值750万美金的初创公司Momenta的创始人。尽管集智在全国到底有多少粉丝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学者、极客、创始人、投资人、学生,所有这些人都自发、自愿地聚集在这个庞大而富有粘性的社群中。在这里,我们分享读书体验;在这里,我们一起编程玩耍;在这里,我们为“生命如何起源”这类终极问题争论不休。我们十四年如一日地坚持到今天,伴随着机器的觉醒,我们到达了爆发的临界点。
 +
 +
如果你是投资人或管理者,那么你可以在集智学园学到AI最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
 +
如果你是技术宅,那么你可以足不出户就在这里一步步成长为AI技术大拿;
 +
 +
如果你是追踪前沿的学者,那么你可以和集智学者共同切磋,合作创造。
 +
 +
然而,千万不要用“培训机构”这四个字框住集智AI学园。首先,AI的快速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任何一种传统培训机构的步伐。其次,对于我们这群以打造中国的“没有围墙的研究所”为理念的集智小伙伴,我们的情怀和视野远不是“培训机构”这四个字所能涵盖的。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
 +
 +
1、
 +
 +
AI内容的淘宝
 +
 +
大学本应该是快速普及AI知识的理想场所,然而,现在的她却已经被庞杂而繁琐的行政事物和教学考核所拖累,失去了大步前进的冲劲。如何快速地覆盖广大的AI知识频谱?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发动群众,让大家自学自教,形成AI内容的生态系统。
 +
 +
2、
 +
 +
用AI打造最牛X的个性化AI学习体验
 +
 +
我们是AI社群,自然不会忘记用强大的AI技术武装自身。无论是课程评估,还是个性化推荐,我们终将用AI武器武装我们自己。未来的集智学园将能为你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乐高大学”将成为未来学园的原型。<nowiki>http://www.jianshu.com/p/6dc329782663</nowiki>
 +
 +
3、
 +
 +
打造2050新人类
 +
 +
然而,我们的野心远不止于此。要知道,教育与学习绝不仅限于我们已知的方式。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智人将会主动地修改自己的大脑连接结构甚至基因以抗衡机器的学习速度。正如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所说,与机器融合进化为“神人”也许是智人摆脱被淘汰命运的最后途径。没错,教育的最终手段将收敛到对人类的改造!到2050年,集智学园将为每位VIP学员提供升级为神人的服务。
 +
 +
正略书院活动留影
 +
 +
13、
 +
 +
集智社群
 +
 +
社群是一个独属于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有名词,它不同于国外通常说的社区(Community)或者社交媒体(Social media)。集智社群就是这样一个网络上的虚拟王国,它包含了多个城市,每个城市就是一个微信群或QQ群。
 +
 +
这个王国的入口就是集智俱乐部初级群(QQ群:292641157),之后你便可以选择一个可以定居的城市。这些城市包括:知识管理与注意力、智能控制、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复杂系统与人工智能、科学游戏等等,这些都是按照学科来进行分科的。其次,还有按照功能进行分类的城市:翻译、字幕组、集智观察者、集志核、集核,等等。还有一票活动群,如:集体注意力与互联网、深度“深度学习”等等。还有按照真实地理进行划分的地方群,包括:南京群、上海群、深圳群等。
 +
 +
每一个群都有一个群主和群管,群主负责进人、出人等重大事项,群管则负责日常事务处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舵主群,所有群主和群管都在这个群中。所有这些社群的总舵主就是张倩。
 +
 +
自从张倩全职加入集智的运维之后,我才真正舒了一口气。张倩仿佛给集智这个笨重的铁箱装上了滚轮,我只需要稍稍推动它,它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惯性往前走。我头一次真正感受到了自组织的力量,它既不需要你用蛮力去推动,也不是完全一盘散沙,我们必须要搭建出一个复杂的层级结构,这样它才可能相互联动,形成各个单元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
 +
14、
 +
 +
股权
 +
 +
有人说,创业就是要犯错,创业者所要做的并不是避免它们的发生,而是要尽可能快速地将这些已知和未知的错误都犯一遍,从而达到快速纠正。我们的创业历程非常好地验证了这个说法。我们自从决定创业以来就在犯错,越到后来,我们的创业决心越坚定,前进的方向越明确,发展步伐越快速,我们犯的错误也随之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
 +
因为我嫌早期办理公司注册麻烦,就找了一家代办公司来代理,花了大概7千多。我本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没想到的是,所有后续的手续,特别是法律和财务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代办公司承诺找的财务人员除了三番两次打电话麻烦我们以外根本没有给我们什么帮助。沟通成本相当高,所以新公司的注册,张倩执意亲手去做。
 +
 +
第二个坑就是集智公司的性质,由于当时申请的时候我们自己定位的是不盈利的社会化企业,所以申办了一个“科学研究中心”,这样, 它就是一个集体所有制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有些奇葩,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总之,当我们跟外人谈起这个公司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别扭。
 +
 +
最严重的错误在于股权分配。由于集智俱乐部特殊的历史原因,非常多的人曾经为她的成长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当我们转型成公司的时候,我就不得不为这些老的集智粉丝着想。正如我前文所说,我将相当一大部分股份分配给了老集核,同时还为那些做出过贡献的人预留了少量的股份,最后自己只剩下了34%的股权。而作为临时创始人的张倩也仅仅具有6%不到的股权(因为她在集智俱乐部中的资历比较低)。加入集智的第二个正式员工,有着丰富的创业公司经验的阎赫却一点股份都没有。
 +
 +
相反,占据了大股份的人都是那些曾为集智做过贡献的老集核。他们的付出无疑应该得到一定的回报,但是将股权作为这种回报就不合适了。我曾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将股份卖给了他们。开始还好,但是当我们的创业项目逐渐有了一些眉目的时候,就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老集智找我,要求我以同样低廉的价格卖给他们可观的股份。我渐渐发现,我能出让的股份很快就没了。另外一个因素是这些老集核成员并不会参与新成立公司的经营,而创业公司股权的一个最重要作用就是激励员工。所以,我慢慢才认识到在股份分配上我已经犯下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
 +
怎么办呢?在咨询了一些具有创业经验的人之后,我决定重新入资、分配股权。
 +
 +
等所有这些事情慢慢缕顺了以后,我才长出了一口气。
 +
 +
15、
 +
 +
尾声
 +
 +
这是一幢不算高的小白楼,就坐落在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内,与我北师大本部仅仅一路之隔。我懒懒地坐在办公室中,让阳光尽情地倾洒在我的身上,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丝丝温暖。
 +
 +
我的右手边就是我们的主力程序员阎赫,他正在日以继夜地鏖战代码,争取在春节前能够把学园的网站搞定,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平台。我的左手边是王建男,她是我们的美工加公众号小编。虽然她到北京还不到一周,但却能够很快地融入我们,融入了集智公寓,而且学东西很快。
 +
 +
在建男左侧的就是张倩,作为集智学园的一把手,她打理着集智社群以及集智学园的上上下下。
 +
 +
当然,除了这个屋子里的人,我们还有庞大的外围虚拟团队。包括集智实习生王婷,她因录制了“深度学习for小白”的视频而一炮走红;侯月源,长期潜水的资深程序员;罗淼,科学游戏的倡导者;吴迪,知识管理和注意力流社群的群主;曾凡齐,我培养的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就像一个顺风耳,能够源源不断地给集智带来全新的资讯;张扬诚,台大EMBA,目前在集智AI学园做商务总监。
 +
 +
上一次的记录是2003-2015【阅读原文即可阅读】,集智这两年的发展已经超过了过去12年的发展,这也暗示着集智到了指数增长时期。
 +
 +
希望集智会在AI的风潮中乘风破浪,开启新的篇章。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