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773行: 第773行:  
一种错觉:观察者会倾向于用目的因和形式因来解释被观察的生命系统,而不是用我们司空见惯的动力因和质料因。让我们把第2章的图再拷贝到这里:
 
一种错觉:观察者会倾向于用目的因和形式因来解释被观察的生命系统,而不是用我们司空见惯的动力因和质料因。让我们把第2章的图再拷贝到这里:
   −
[[File:2011131713152730.jpg |600px |thumb |center |图5-4(2-5)空间上的因果]]
+
[[File:2011131713152730.jpg |500px |thumb |center |图5-4(2-5)空间上的因果]]
    
这张图说明了空间上的质料因和形式因的因果箭头的逆转。我们知道任何系统在空间上都是由低层更小的元素组合而成的,例如细胞组成生物体,人组成城市。我们通常的解释是,这些微观的个体决定了整体的性质。因此我们习惯于用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料因来解释这种因果依赖性。然而,当我们考虑生命系统的诸如自我修复特征的时候,虽然我们也可以将系统的这种能力还原到底层的质料因,但是我们通常说:“细胞自己完成了修复”,而不是说:“XX分子作用到了YY通路上,导致了ZZ生成了新的化学物质WW„„”,因为后一种描述太过复杂了。所以,这时,我们用形式因代替了质料因(即右图中从上而下的虚箭头)。我们发现因果箭头从原来的自下而上转变为现在的自上而下。
 
这张图说明了空间上的质料因和形式因的因果箭头的逆转。我们知道任何系统在空间上都是由低层更小的元素组合而成的,例如细胞组成生物体,人组成城市。我们通常的解释是,这些微观的个体决定了整体的性质。因此我们习惯于用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料因来解释这种因果依赖性。然而,当我们考虑生命系统的诸如自我修复特征的时候,虽然我们也可以将系统的这种能力还原到底层的质料因,但是我们通常说:“细胞自己完成了修复”,而不是说:“XX分子作用到了YY通路上,导致了ZZ生成了新的化学物质WW„„”,因为后一种描述太过复杂了。所以,这时,我们用形式因代替了质料因(即右图中从上而下的虚箭头)。我们发现因果箭头从原来的自下而上转变为现在的自上而下。
   −
[[File:2011131713152830.jpg |600px |thumb |center |图5-5(2-6)时间上的因果]]
+
[[File:2011131713152830.jpg |500px |thumb |center |图5-5(2-6)时间上的因果]]
    
同样的故事也会发生在时间上。对于通常的服从物理规律的物体来说,我们会用动力因解释它的运动,例如我们知道小球在t时刻滚到了A点是因为小球t0时刻在B点以初速度v0出发,并由于重力加速度g的作用而实现的。每时每刻,小球的过去决定了未来。但是,当我们看到一只觅食的小虫子朝向食物而去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放弃了这套熟悉的从动力因角度的解释。而是从目的因出发,也就是说小虫之所以运动到食物那里是因为小虫子“想”爬过去。或者说小虫子是有目的的前往食物那里的。所以从过去到现在的动力因因果箭头被逆转成为从未来到现在的“目的因”因果箭头。
 
同样的故事也会发生在时间上。对于通常的服从物理规律的物体来说,我们会用动力因解释它的运动,例如我们知道小球在t时刻滚到了A点是因为小球t0时刻在B点以初速度v0出发,并由于重力加速度g的作用而实现的。每时每刻,小球的过去决定了未来。但是,当我们看到一只觅食的小虫子朝向食物而去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放弃了这套熟悉的从动力因角度的解释。而是从目的因出发,也就是说小虫之所以运动到食物那里是因为小虫子“想”爬过去。或者说小虫子是有目的的前往食物那里的。所以从过去到现在的动力因因果箭头被逆转成为从未来到现在的“目的因”因果箭头。
第783行: 第783行:  
然而,读者一定与我一样好奇,这样的因果逆转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观察者凭什么就会调转这个因果箭头呢?这些东西究竟跟自指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先做这样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思想试验。
 
然而,读者一定与我一样好奇,这样的因果逆转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观察者凭什么就会调转这个因果箭头呢?这些东西究竟跟自指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先做这样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思想试验。
   −
[[File:2011131713152831.jpg |600px |thumb |center |图5-6混淆观察者的实与虚]]
+
[[File:2011131713152831.jpg |500px |thumb |center |图5-6混淆观察者的实与虚]]
    
假如我们能够创造这样一种完美的人类克隆体,它不仅外貌上与被克隆的人一模一样,而且能够非常完美地在瞬间模仿真人的一切动作(包括说话、运动等等)。我们假设,A和A的克隆体A’之间存在着信号传递,无论A做了什么动作,说了什么话,都可以用一个无线电装置在瞬间传递给A’,并让A’马上模仿出来。
 
假如我们能够创造这样一种完美的人类克隆体,它不仅外貌上与被克隆的人一模一样,而且能够非常完美地在瞬间模仿真人的一切动作(包括说话、运动等等)。我们假设,A和A的克隆体A’之间存在着信号传递,无论A做了什么动作,说了什么话,都可以用一个无线电装置在瞬间传递给A’,并让A’马上模仿出来。
第793行: 第793行:  
运行生成的“虚拟层”。而这个程序正在进行反省,也就是意味着该程序正在虚拟层模拟它自己在物理层上的动作,如图:
 
运行生成的“虚拟层”。而这个程序正在进行反省,也就是意味着该程序正在虚拟层模拟它自己在物理层上的动作,如图:
   −
[[File:2011131713152930.jpg |600px |thumb |center |图5-7自我反省程序中的两个层次]]
+
[[File:2011131713152930.jpg |400px |thumb |center |图5-7自我反省程序中的两个层次]]
    
由于程序将自己的源代码原封不动地拷贝到了虚拟层,并进行分析、模拟,所以我们观察者将会看到两个不同层次完美的重合。当程序不仅仅做出分析,而且还能够做出输入输出
 
由于程序将自己的源代码原封不动地拷贝到了虚拟层,并进行分析、模拟,所以我们观察者将会看到两个不同层次完美的重合。当程序不仅仅做出分析,而且还能够做出输入输出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