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57行: 第57行:  
1929年,维纳还指导当时在贝尔电话公司实习的MIT博士生李郁荣(YukWing Lee)研制了“'''LeeWiener网络'''”并获得一项专利。
 
1929年,维纳还指导当时在贝尔电话公司实习的MIT博士生李郁荣(YukWing Lee)研制了“'''LeeWiener网络'''”并获得一项专利。
   −
[[File:7Y1$R@3VNMS2ZB1%TD1L}CN.png|600px|left]]
+
 
 
1932年,维纳与天文学家霍普夫(Eberhard Hopf)合作,把霍普夫关于辐射平衡态的研究推广到一类给定在半无穷区间上带差核的奇异积分方程。此类方程后来被称为维
 
1932年,维纳与天文学家霍普夫(Eberhard Hopf)合作,把霍普夫关于辐射平衡态的研究推广到一类给定在半无穷区间上带差核的奇异积分方程。此类方程后来被称为维
 
纳-霍普夫方程。
 
纳-霍普夫方程。
第68行: 第68行:       −
维纳在清华期间还和华罗庚结为好友。1936年,华罗庚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每年1200美元的乙类资助,可以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进修,维纳便亲自写信把华罗庚推荐给了哈代。维纳回国后,又鼓动普林斯顿的John von Neumann去清华访问。当时John von Neumann夫妇很感兴趣,于是维纳正式向梅贻琦、熊庆来以及李郁荣分别写了推荐信。可惜两个月后抗日战争爆发,全盘计划化为乌有。
+
维纳在清华期间还和华罗庚结为好友。1936年,华罗庚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每年1200美元的乙类资助,可以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进修,维纳便亲自写信把华罗庚推荐给了哈代。维纳回国后,又鼓动普林斯顿的John von Neumann去清华访问。当时John von Neumann夫妇很感兴趣,于是维纳正式向梅贻琦
 
  −
 
  −
1938年维纳在研究广义调和分析时引进了'''齐性混沌 homogeneous chaos''' 的概念。历史上,他首次在严格数学意义下定义并使用“混沌”这个听起来很不严格的术语。当然,他的原意和今天我们理解的非线性科学中的混沌理论大相径庭,而且远远没有后者走得如此广远。
  −
 
  −
 
  −
1940年,基于在清华与李郁荣和顾毓琇的合作研究成果,维纳给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写了一封长信,提出了设计新型电子计算机的几条原则:
  −
 
  −
 
  −
用模拟程式而利用数字程式;使用电子元件而非机械部件;采用二进制而不是十进制;在机内存放数据和计算表格等等。
  −
 
  −
 
  −
Vannevar Bush 当年在MIT任职,是李郁荣的博士导师。作为国家科学顾问和曼哈顿计划的参与者,Vannevar Bush 当然十分明白并赞同维纳的想法。但Vannevar Bush 却没有向维纳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因为他不认为这个庞大的计划有可能在二战结束之前完成。后来Vannevar Bush 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历史上第一台高速数字电子计算机'''“爱尼亚克”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于1942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电子工程系的实验室诞生。
  −
 
  −
[[File:QN~TABWR0@H6`(B(SSN5E%R.png|300px|left]]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纳和俄罗斯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A. N. Kolmogorov)同时独立地发展了平稳时间序列估计理论。维纳关于通信理论的研究涉及数学、物理、工程、神经生理等学科。为了推动这些交叉学科的密切沟通和合作,他积极参与哈佛大学的一个定期科学讨论班,参加者包括许多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生理学家、
  −
心理学家以及社会科学家。例如后来很有建树的控制论及人工智能开拓者罗森布卢斯(Arturo Rosenblueth)、博弈论奠基人和提出二进制电子计算机设计的 Vannevar Bush、电子计算机设计最早参与者别格劳(Julian H.Bigelow)以及神经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奠基人麦克卡洛(Warren S. McCulloch)和匹茨(Walter Pitts)等。当年的这批年轻人后来在“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被人忽视的无人区”(维纳语)里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维纳的科学思想影响深远,甚至延续到今天的互联网发展——其实他深邃的网络思想对于互联网创始人之一的利克莱德(C. J. R. Licklider)的启发和影响就是一个范例。
  −
 
  −
 
  −
 
  −
 
  −
 
  −
二战结束以后,维纳在MIT 度过了比较平稳的余生。1953-1964年间,他时有出访,到过印度、日本、意大利、荷兰和瑞典讲学,可惜没有机会重访中国。
  −
 
  −
 
  −
1959年,在维纳的倡导下,MIT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研究小组和实验室,开始了早期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同年,65岁的维纳从MIT退休。
  −
 
  −
 
  −
1960年,维纳应邀参加了'''IFA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届国际会议。期间,当他在《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举行的控制论座谈会上被问到控制论的创立是否受到某些哲学思想影响的问题时,维纳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还说:“在哲学家中有一个人,如果他活到今天的话,毫无疑问他将研究控制论。这个人就是莱布尼茨。”
  −
 
  −
 
  −
事实上,德国数学和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 Leibniz)是用数学方式建立逻辑推理体系的第一人,他还根据中国的《易经》发明了二进制,这些都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基石。回顾历史,维纳当年能以新兴科学控制论创始人的姿态去莫斯科出席IFAC第一届国际会议,那还有钱学森的功劳。维纳的控制论开始时受到了前苏联哲学界的政治攻击,被称为是一种反动的伪科学和为帝国主义战争服务的工具。1954年,钱学森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系统地阐明了控制论对自动化、航空航天和电子通信等科学技术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该书立即被译成俄文、德文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文字,迅速地让控制论为包括前苏联在内的各国科学界所接受,被确立为一门研究信息和控制普遍规律的严格学科。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