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理论”的版本间的差异
(→举例) |
|||
第6行: | 第6行: | ||
− |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平衡理论是由弗兰克·哈拉、里和多尔文·卡特赖特提出的拓展版本,是1975年9月达特茅斯学院研讨会上讨论的框架。<ref>Paul W. Holland & Samuel Leinhardt (editors) (1979) ''Perspectives on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 + |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平衡理论是由弗兰克·哈拉、里和多尔文·卡特赖特提出的拓展版本,是1975年9月达特茅斯学院研讨会上讨论的框架。<ref>Paul W. Holland & Samuel Leinhardt (editors) (1979) ''Perspectives on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Academic Press</ref> |
第58行: | 第58行: | ||
− | 海德的平衡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持有和他人相同的负面态度会促进亲近感。<ref name=GC> | + | 海德的平衡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持有和他人相同的负面态度会促进亲近感。<ref name=GC>Gary Chartrand (1977) ''Graphs as Mathematical Models'', chapter 8: Graphs and Social Psychology, Prindle, Webber & Schmidt, </ref>即“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
<br> | <br> | ||
第69行: | 第69行: | ||
− | 哈拉里证明了一个平衡图是两极化的,即它分解成两个由负边连接的正子图。<ref> | + | 哈拉里证明了一个平衡图是两极化的,即它分解成两个由负边连接的正子图。<ref>Frank Harary (1953) [https://projecteuclid.org/euclid.mmj/1028989917 On the Notion of Balance of a Signed Graph], Michigan Mathematical Journal 2(2): 153–6 via Project Euclid </ref> |
− | 戴维斯代表现实主义提出了一个较弱的属性:<ref> | + | 戴维斯代表现实主义提出了一个较弱的属性:<ref>James A. Davis (May 1967) "Clustering and structural balance in graphs", Human Relations 20:181–7</ref> |
第87行: | 第87行: | ||
− | 社会动力学中平衡理论的假设大致意味着群体成员的态度将倾向于这样的改变: 一个人的朋友的朋友倾向于变成这个人的朋友,一个人的敌人的敌人也倾向于变成这个人的朋友,一个人的敌人的朋友和一个人的朋友的敌人也倾向于变成这个人的敌人,而且,这些改变甚至会跨越几个间距发生(一个人的朋友的朋友的敌人的敌人也会通过一个迭代过程变成朋友)。<ref> | + | 社会动力学中平衡理论的假设大致意味着群体成员的态度将倾向于这样的改变: 一个人的朋友的朋友倾向于变成这个人的朋友,一个人的敌人的敌人也倾向于变成这个人的朋友,一个人的敌人的朋友和一个人的朋友的敌人也倾向于变成这个人的敌人,而且,这些改变甚至会跨越几个间距发生(一个人的朋友的朋友的敌人的敌人也会通过一个迭代过程变成朋友)。<ref>Anatol Rapoport (1963) "Mathematical model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https://archive.org/details/handbookofmathem017893mbp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v. 2], pp 493 to 580, especially 541, editors: R.A. Galanter, R.R. Lace, E. Bush, John Wiley & Sons</ref> |
第94行: | 第94行: | ||
===批评=== | ===批评=== | ||
− | 克劳德·弗兰特 Claude Flament<ref>Claude Flament (1963) ''Application of Graph Theory to Group Structure'', translators Maurice Pinard, Raymond Breton, Fernand Fontaine, chapter 3: Balancing Processes, page 92, | + | 克劳德·弗兰特 Claude Flament<ref>Claude Flament (1963) ''Application of Graph Theory to Group Structure'', translators Maurice Pinard, Raymond Breton, Fernand Fontaine, chapter 3: Balancing Processes, page 92, Prentice-Hall</ref>通过调和弱联系与强联系(如家庭纽带)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平衡理论的一种局限: |
第127行: | 第127行: | ||
==编者推荐== | ==编者推荐== | ||
===集智课程=== | ===集智课程=== | ||
− | ====[]==== | + | ====[https://campus.swarma.org/course/1397 平衡态系统的平均场理论]==== |
+ | 平均场论(英语:Mean field theory,MFT)是一种研究复杂多体问题的方法,将数量巨大的互相作用的多体问题转化成每一个粒子处在一种弱周期场中的单体问题,这种方法常见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和生物物理的研究中。本课程中,讲解平均场理论的沿革以及具体应用。 | ||
+ | |||
+ | |||
+ | ====[https://campus.swarma.org/course/1378 平衡态系统相变临界现象]==== | ||
+ | 目前临界在平衡态系统的研究比较成熟,本节课程将对过去一百多年的关于相变临界现象的研究进行介绍,其研究思想、方法、观点、概念,对其他非平衡态系统、动力系统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 ||
+ | |||
+ | |||
+ | ====[https://campus.swarma.org/course/1578 平衡态伊辛模型的本征微观态及本征值]==== | ||
+ | 我们在进行分析时,需要将理论应用在具体的物理场景中。本课程中,展示了 Ising 模型的蒙特卡洛模拟验证了本征微观态相变理论与有限尺度标度理论,并在全球气温系统中进行了实证分析。 | ||
2021年11月11日 (四) 21:30的最新版本
在动机心理学中,平衡理论 Balance Theory是弗里茨·海德 Fritz Heider提出的一种态度变化理论。[1]它将认知一致性的动机概念化为一种促使心理平衡的驱动力。一致性动机是长期维持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的推动力。海德提出,如果一个系统中的情感效价翻倍后得到积极的结果,那么这种“情感”或喜爱关系就是平衡的。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平衡理论是由弗兰克·哈拉、里和多尔文·卡特赖特提出的拓展版本,是1975年9月达特茅斯学院研讨会上讨论的框架。[2]
P-O-X模型
海德的 P-O-X 模型
例如: 如果一个人([math]\displaystyle{ P }[/math])喜欢另一个人([math]\displaystyle{ O }[/math]),则这个人会被代表另一方的相同价态所平衡。从符号上看, [math]\displaystyle{ P (+) \gt O }[/math]和[math]\displaystyle{ P \lt (+) O }[/math]导致这种心理平衡。
这也可以扩展到事物或对象([math]\displaystyle{ X }[/math]),从而引入了三元关系。如果一个人[math]\displaystyle{ P }[/math]喜欢对象[math]\displaystyle{ X }[/math] 但不喜欢另一个人[math]\displaystyle{ O }[/math],那么当[math]\displaystyle{ P }[/math]得知这个人[math]\displaystyle{ O }[/math]创造了对象[math]\displaystyle{ X }[/math]会有什么感受?这用符号表示如下:
P (+) > X P (-) > O O (+) > X
当存在三个正连边或两个负连边一个正连边时,可以实现认知平衡。当存在两个正连边和一个负连边时,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就会产生不平衡或认知失调。
倍增的迹象表明,这个人会察觉到这种关系中的不平衡(一种负乘积效应) ,并且会主动以某种方式纠正这种不平衡。这个人可以:
- 认为[math]\displaystyle{ O }[/math]并不是那么差;
- 认为[math]\displaystyle{ X }[/math]并不像原来想的那么好;
- 或者得出math>O</math>不可能真的创造了[math]\displaystyle{ X }[/math]的结论。
其中任何一种都会导致心理平衡,从而解决困境、满足需求。(这个人[math]\displaystyle{ P }[/math]也可以完全地避开对象[math]\displaystyle{ X }[/math]和另一个人[math]\displaystyle{ O }[/math],以减轻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压力。)
要使用海德的平衡理论来预测一种情况的结果,必须权衡所有潜在结果的影响,其中需要最少努力的可能就是最终结果。
判断三元组是否是平衡是简单的数学问题:
[math]\displaystyle{ + + + = + }[/math] :平衡,
[math]\displaystyle{ - + - = + }[/math] :平衡,
[math]\displaystyle{ - + + = - }[/math] :不平衡。
举例
平衡理论有助于研究名人代言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3] 如果一个人喜欢一个名人,并且认为(由于代言)该名人喜欢一个产品,那么这个人就会倾向于更喜欢该产品,以达到心理平衡。
然而,如果这个人之前就不喜欢该名人代言的产品,他可能会开始讨厌这个名人,再次达到心理平衡。
海德的平衡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持有和他人相同的负面态度会促进亲近感。[4]即“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符号图和社会网络
弗兰克·哈拉里 Frank Harary和多尔温·卡特赖特 Dorwin Cartwright将海德的三角形看作一个符号图中的三循环。图中路径的符号是其边符号的乘积。他们考虑了代表社会网络的符号图中的循环。
- 平衡的符号图中只有正符号的循环。
哈拉里证明了一个平衡图是两极化的,即它分解成两个由负边连接的正子图。[5]
戴维斯代表现实主义提出了一个较弱的属性:[6]
- 没有一个循环恰好有一个负边。
具有这种属性的图可以分解为两个以上称为集群的正子图。[4][7]然后通过假定简约公理来复原平衡图表。
- 简约公理 Parsimony Axiom: 正边子图最多有两个分支。
平衡理论对社会动力学的意义由阿纳托尔·拉波波特 Anatol Rapoport提出:
社会动力学中平衡理论的假设大致意味着群体成员的态度将倾向于这样的改变: 一个人的朋友的朋友倾向于变成这个人的朋友,一个人的敌人的敌人也倾向于变成这个人的朋友,一个人的敌人的朋友和一个人的朋友的敌人也倾向于变成这个人的敌人,而且,这些改变甚至会跨越几个间距发生(一个人的朋友的朋友的敌人的敌人也会通过一个迭代过程变成朋友)。[8]
请注意,由三个共同的敌人组成的三角形形成的是一个可集群的图,而不是一个平衡图。因此,在一个可集群网络中,我们不能得出“我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结论,尽管这句格言在平衡的网络中是事实。
批评
克劳德·弗兰特 Claude Flament[9]通过调和弱联系与强联系(如家庭纽带)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平衡理论的一种局限:
- 如果要考虑人际关系的紧张程度,人们可能会认为有必要用一个有价值的代数图来表示心理社会现实。但事实上,定义一个图的平衡几乎不可能,不是出于数学上的原因,而是出于心理学上的原因。如果 AB 的关系是+3,BC 的关系是-4,那么 AC 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才能使三角形平衡?心理学上的假设是匮乏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些假设数量众多却缺乏合理性。
在1975年达特茅斯学院关于平衡理论的座谈会上,波·安德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概念的核心:[10]
- 在图论中,存在着一种形式上的平衡理论。然而,关于海德尔的心理平衡可以通过对该形式平衡理论的适当解释来体现其本质方面的说法,应该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能常规地将形式理论中的正负线与正负的 "情感关系 "相区分,也不能将形式平衡概念与平衡或结构张力的心理学思想相区分。令人费解的是,形式平衡与心理平衡关系的细微结构却很少受到平衡理论家的关注。
请参阅
标注
- ↑ Heider, Fritz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John Wiley & Sons.
- ↑ Paul W. Holland & Samuel Leinhardt (editors) (1979) Perspectives on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Academic Press
- ↑ John C. Mowen and Stephen W. Brown (1981) ,"On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elebrity Endorsers", i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ume 08, eds. Kent B. Monroe,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ume 08 :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Pages: 437-441.
- ↑ 4.0 4.1 Gary Chartrand (1977) Graphs as Mathematical Models, chapter 8: Graphs and Social Psychology, Prindle, Webber & Schmidt,
- ↑ Frank Harary (1953) On the Notion of Balance of a Signed Graph, Michigan Mathematical Journal 2(2): 153–6 via Project Euclid
- ↑ James A. Davis (May 1967) "Clustering and structural balance in graphs", Human Relations 20:181–7
- ↑ Claude Flament (1979) "Independent generalizations of balance", in Perspectives on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 ↑ Anatol Rapoport (1963) "Mathematical model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v. 2, pp 493 to 580, especially 541, editors: R.A. Galanter, R.R. Lace, E. Bush, John Wiley & Sons
- ↑ Claude Flament (1963) Application of Graph Theory to Group Structure, translators Maurice Pinard, Raymond Breton, Fernand Fontaine, chapter 3: Balancing Processes, page 92, Prentice-Hall
- ↑ Bo Anderson (1979) "Cognitive Balance Theory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Remarks on som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matters", pages 453 to 69 in Perspectives on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see page 462.
参考
- Heider, Fritz (1946). "Attitudes and Cognitive Organizatio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1: 107–112. doi:10.1080/00223980.1946.9917275. PMID 21010780.
- Cartwright, D. and Frank Harary (1956)Structural balance: a generalization of Heider's the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277–293 link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编者推荐
集智课程
平衡态系统的平均场理论
平均场论(英语:Mean field theory,MFT)是一种研究复杂多体问题的方法,将数量巨大的互相作用的多体问题转化成每一个粒子处在一种弱周期场中的单体问题,这种方法常见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和生物物理的研究中。本课程中,讲解平均场理论的沿革以及具体应用。
平衡态系统相变临界现象
目前临界在平衡态系统的研究比较成熟,本节课程将对过去一百多年的关于相变临界现象的研究进行介绍,其研究思想、方法、观点、概念,对其他非平衡态系统、动力系统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平衡态伊辛模型的本征微观态及本征值
我们在进行分析时,需要将理论应用在具体的物理场景中。本课程中,展示了 Ising 模型的蒙特卡洛模拟验证了本征微观态相变理论与有限尺度标度理论,并在全球气温系统中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中文词条由tueryeye翻译和审校,薄荷编辑,如有问题,欢迎在讨论页面留言。
本词条内容源自wikipedia及公开资料,遵守 CC3.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