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圈”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集智百科 - 复杂系统|人工智能|复杂科学|复杂网络|自组织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34行: 第34行:
  
 
----
 
----
本中文词条由Jie翻译,CecileLi审校,[[用户:薄荷|薄荷]]编辑,如有问题,欢迎在讨论页面留言。
+
本中文词条由翻译,[[用户:薄荷|薄荷]]编辑,如有问题,欢迎在讨论页面留言。
  
  

2022年3月27日 (日) 13:54的版本


人类圈 anthroposphere(也称技术圈 technosphere)是指人类为了人类活动和人类栖息地而制造或改造的一部分环境。它属于地球几大圈层之一。[1]这个词最早由19世纪的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苏伊斯 Eduard Suess使用。同时代的技术圈一词最初是由杜克大学的美国地质学家兼工程师彼得·哈夫 Peter Haff提出的。[2]据估计,截至2016年,人类圈的总重量(即人类产生的结构和系统)约为30万亿吨。[3]


人类圈可以被视为一个与生物圈对应的人造圈。生物圈是地球的总生物量及其中各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而人类圈则是人类产生的系统和物质的总质量,包括人口以及与地球系统的一切互动行为。然而,尽管生物圈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和分解等过程高效地生产和回收材料,但人类圈在维持自身生存方面效率极低。[2]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发展,比如能够将物体送入太空轨道或能够大面积砍伐森林,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会继续增加。人类圈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圈,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地球及其g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


人类圈的各个方面包括:从中获取矿物的矿山;生产70多亿智人所需食物的自动化农业;石油和天然气田;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计算机系统;教育系统;垃圾填埋场;工厂;大气污染;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和太空垃圾;林业和森林砍伐;城市发展;包括道路、公路和地铁在内的交通系统;核设施;以及战争等。


技术化石 Technofossils是人类领域另一个有趣的方面。这些物品可能包括手机等含有多种金属和人造材料的物品,铝等自然界不存在的原材料,以及在太平洋垃圾带和太平洋岛屿海滩等地区产生的垃圾塑料群。[2]


另见


参考文献

  1. Kuhn, A.; Heckelei, T. (4 June 2010). Anthroposphere. pp. 282–341. doi:10.1007/978-3-642-12957-5_8. ISBN 978-3-642-12956-8. 
  2. 2.0 2.1 2.2 Zalasiewicz, Jan (27 March 2018). "The unbearable burden of the technosphere". UNESCO (in English). Retrieved 22 May 2019.
  3. 3.0 3.1 "Earth's 'technosphere' now weighs 30 trillion tons, research finds". phys.org (in English).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30 November 2016. Retrieved 22 May 2019.


外部链接


编者推荐


本中文词条由翻译,薄荷编辑,如有问题,欢迎在讨论页面留言。


本词条内容源自wikipedia及公开资料,遵守 CC3.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