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添加1字节 、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第22行: 第22行:  
=== 基于信息分解的因果涌现识别 ===
 
=== 基于信息分解的因果涌现识别 ===
   −
Rosas等学者<ref name=":0" /><ref>P. A. Mediano, F. Rosas, R. L. Carhart-Harris, A. K. Seth, A. B. Barrett, Beyo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A taxonomy of information dynamics phenomena, arXiv preprint arXiv:1909.02297 (2019).</ref>通过信息分解框架给出了和Hoel等人不同的对[[因果涌现]]的新定义,并基于此识别量化[[因果涌现]]。但是信息分解框架中定义的信息原子难以计算,所以作者推导出只需要计算[[互信息]]的近似公式,提出了判定[[因果涌现]]发生的充分条件,即<math>\Psi_{t, t+1}(V) </math>,具体公式如下:[[文件:ImageRosas.png|无框|600x600像素|替代=|图1|左]]
+
Rosas等学者<ref name=":0" /><ref>P. A. Mediano, F. Rosas, R. L. Carhart-Harris, A. K. Seth, A. B. Barrett, Beyo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A taxonomy of information dynamics phenomena, arXiv preprint arXiv:1909.02297 (2019).</ref>通过信息分解框架给出了和Hoel等人不同的对[[因果涌现]]的新定义,并基于此识别量化[[因果涌现]]。但是信息分解框架中定义的信息原子难以计算,所以作者推导出只需要计算[[互信息]]的近似公式,提出了判定[[因果涌现]]发生的充分条件,即<math>\Psi_{t, t+1}(V) </math>,具体公式如下:
 +
 
 +
[[文件:ImageRosas.png|无框|600x600像素|替代=|图1|左]]
 +
 
 
<math>\Psi_{t, t+1}(V):=I\left(V_t ; V_{t+1}\right)-\sum_j I\left(X_t^j ; V_{t+1}\right) </math>
 
<math>\Psi_{t, t+1}(V):=I\left(V_t ; V_{t+1}\right)-\sum_j I\left(X_t^j ; V_{t+1}\right) </math>
   第39行: 第42行:  
3)高维系统中,<math>\Psi </math>作为近似条件,误差非常大,很容易得到负值,从而无法判断是否有因果涌现发生。
 
3)高维系统中,<math>\Psi </math>作为近似条件,误差非常大,很容易得到负值,从而无法判断是否有因果涌现发生。
   −
为了能够自动找到最佳的粗粒化策略,这套理论框架也发展出了相应的机器学习方法。Kaplanis等人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学习宏观态<math>V</math>以及最大化<math>\mathrm{\Psi} </math>:使用神经网络来学习将微观输入粗粒化成宏观输出,同时使用两个神经网络来分别学习[[互信息]]的计算,最后通过最大化两者之间的差(即<math>\mathrm{\Psi} </math>)来优化学习。
+
为了能够自动找到最佳的粗粒化策略,这套理论框架也发展出了相应的机器学习方法。Kaplanis等人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学习宏观态<math>V</math>以及最大化<math>\mathrm{\Psi} </math>:使用神经网络来学习将微观输入粗粒化成宏观输出,同时使用两个神经网络来分别学习[[互信息]]的计算,最后通过最大化两者之间的差(即<math>\mathrm{\Psi} </math>)来优化学习。
    
=== NIS系列 ===
 
=== NIS系列 ===
2,51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