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 内容简介 ==
 
== 内容简介 ==
 +
当我们开口说“我......”
 +
 +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
 +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
 +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
……
 +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
 +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
 +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
……
 +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
 +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_Am_a_Strange_Loop 《我是个怪圈》]出版于2007年,作者为[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Hofstadter 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range_loop 怪圈]”的概念来自于作者于1979年出版的图书[https://en.wikipedia.org/wiki/G%C3%B6del,_Escher,_Bach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以下简称GEB),本书通过深入研究“怪圈”的概念来解释“我”的概念。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_Am_a_Strange_Loop 《我是个怪圈》]出版于2007年,作者为[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Hofstadter 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range_loop 怪圈]”的概念来自于作者于1979年出版的图书[https://en.wikipedia.org/wiki/G%C3%B6del,_Escher,_Bach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以下简称GEB),本书通过深入研究“怪圈”的概念来解释“我”的概念。
   第10行: 第32行:  
== 基本信息 ==
 
== 基本信息 ==
   −
[[文件:Iamastrangeloop.jpeg|缩略图|封面]]
+
[[文件:Iamastrangeloop.jpeg|缩略图|《我是个怪圈》]]
[[文件:https://wiki.swarma.org/index.php?title=%E6%96%87%E4%BB%B6:Iamastrangeloop.jpeg|缩略图|我是个怪圈]]
   
* 作者:[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Hofstadter 侯世达]
 
* 作者:[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Hofstadter 侯世达]
 
* 国家:美国
 
* 国家:美国
第24行: 第45行:     
== 作者介绍 ==
 
== 作者介绍 ==
 
+
[[文件:Houshida.jpg|缩略图|侯世达]]
道格拉斯·理查德·侯世达(出生于1945/2/15)是美国认知科学,物理学和比较文学的学者,其研究包括与外界相关的自我意识,类比创造,艺术创作,文学翻译等概念,以及数学与物理学发现。 侯世达的著作GEB于1979年首次出版,并获得普利策非小说类奖和国家图书奖(当时称为美国图书奖)。他的出版于2007年的著作《我是个怪圈》获得了《洛杉矶时报》科学技术奖
+
道格拉斯·理查德·侯世达(出生于1945/2/15)是美国认知科学,物理学和比较文学的学者,,其父罗伯特·霍夫施塔特(Robert Hofstadter)是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侯世达在斯坦福大学长大,并于1965年毕业于该校数学系。1975年因发现了侯世达蝴蝶(Hofstadter butterfly.)取得俄勒冈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80年代初他与辅导的研究生组成的“流动类比研究组”(Fluid Analogies Research Group, FARG) ,尝试为人类心智过程建模,开发有Jumbo、Seek-Whence、Copycat、Tabletop、Numbo、Metacat、Phaeaco、Letter Spirit、SeqSee、George、Musicat等模型。1984年受聘于密歇根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任沃尔格林人类理智研究中心的主席(Walgreen Chair for the Study of Human Understanding)。1988年回到印第安纳大学,任文理学院教授,以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为主,同时兼任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哲学、比较文学副教授职务。 2009年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并成为美国哲学会会员。 2010年被选为瑞典皇家学院院士。侯世达的著作GEB于1979年首次出版,并获得普利策非小说类奖和国家图书奖(当时称为美国图书奖)。全书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 探讨了人类思维的层次、规律与应用,因其横跨多个领域,内容深刻被誉为心智议题跨学科第一奇书。2007年出版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作品《我是个怪圈》( I Am a Strange Loop ),继续探讨《哥德尔,埃舍尔,巴赫》的中心议题:什么是人类的“自我”。他向我们展示自我指涉系统——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中得到了尤其充分的说明——是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本书获得当年《洛杉矶时报》科学写作图书奖。2013年与法国心理学家Emmanuel Sander合著[[《表象与本质:作为思维燃料的类比》(Surfaces and Essences: Analogy as the Fuel and Fire of Thinking)]]。
 +
 
    
== 内容目录 ==
 
== 内容目录 ==
第78行: 第100行:     
== 原文摘录 ==
 
== 原文摘录 ==
 +
 +
我觉得我们很多行为的发生,都跟你说出那个句子的情况是一样的——我们以为它们是从有意识的想法中生发而来,但若仔细加以分析,那个想法的每一分每一寸都是自动化的,而且没有任何意识的参与。
 +
 +
引言 一场友善的争论
 +
 +
我刚刚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这都怪我常年以来被美国的那种可敬可佩的平等主义传统给洗脑了——也就是说,我在无意识中假设存在一个灵魂度可以“刷爆”的顶值,于是所有正常的成年人在抵达这个天花板之后,就不能向更高发展了。但是,为什么我要做出这样的假设呢?为什么灵魂不能像身高一样呢?成年人群体有一个平均的身高值,但由那个平均值向外延伸的范围是相当广的。
 +
 +
第1章 论灵魂及其尺寸 一个灵魂的逐渐生长
    
每日生活的压力要求并强迫我们在讨论事物时,停留在我们直接感知到它们的层面。我们的感官、语言和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连接那个层级的通路。从最早的童年时代开始,像“牛奶”“手指”“墙壁”“蚊子”“叮咬”“瘙痒”“拍打”等等概念就被放在银色托盘上呈递给我们。我们经由这些概念来感知世界,而不是通过微观的概念,如“细胞质”、“核糖体”、“肽键”或“碳原子”。我们当然可以在后天习得这些概念,我们之中有些人还会对它们形成深刻的把握,但它们永远也不可能替代那些在银色托盘上伴随我们成长起来的概念。于是,总而言之,我们都是我们的宏观视野的囚徒,逃不出使用日常言语来描述我们目睹并感知为真实的事件的陷阱。
 
每日生活的压力要求并强迫我们在讨论事物时,停留在我们直接感知到它们的层面。我们的感官、语言和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连接那个层级的通路。从最早的童年时代开始,像“牛奶”“手指”“墙壁”“蚊子”“叮咬”“瘙痒”“拍打”等等概念就被放在银色托盘上呈递给我们。我们经由这些概念来感知世界,而不是通过微观的概念,如“细胞质”、“核糖体”、“肽键”或“碳原子”。我们当然可以在后天习得这些概念,我们之中有些人还会对它们形成深刻的把握,但它们永远也不可能替代那些在银色托盘上伴随我们成长起来的概念。于是,总而言之,我们都是我们的宏观视野的囚徒,逃不出使用日常言语来描述我们目睹并感知为真实的事件的陷阱。
   −
引自 第 2 章 摇曳在恐惧与梦想之间的那只电灯泡 ............  26
+
引自 第 2 章 摇曳在恐惧与梦想之间的那只电灯泡
 +
 
 +
我们自我感知、发明自我并被锁入一场叫作“我”的幻景,是自我指涉的小小奇迹。我们相信那些玻璃球,虽然当我们搜寻它们的时候,它们会消解不在,但是当我们不去寻找它们时,它们却和任何一颗真正的玻璃球一样真实。我们最真的本性就这样阻止我们完全理解它最真的本性。我们人类静静地安处于非可视化的宇宙尺度的曲线时空与含糊不清、影影绰绰的带电粒子之间的某个中间地带,更像彩虹和海市蜃楼,而不是雨滴或岩石。我们是我们自己创作的不可预知的诗歌——暧昧、隐喻、含糊,有时呈现超乎寻常的美丽。
 +
用这种方式看待我们自己,可能不如信仰某种妙不可言的永恒存在的彼岸那样令人宽慰,但它也有足以补偿的好处。我们放弃的是一种幼稚的认识,认为事物就是它们显现出来的样子,而我们那个看起来很坚固、像玻璃球一样的“我”就是世界上最真实之物;而我们的收获是欣赏到了我们在我们的核心处是多么精妙,我们跟我们表面上看起来相比有多么不同。库尔特·哥德尔用他那个出乎意料的怪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数学为何物的更深且更微妙的视野;同样,这里用怪圈描述我们的实质,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深的且更微妙的观察何为人类的视野。在我的心里,这是利大于弊的。
 +
 
 +
引自 结语 困境 我是个怪圈
 +
 
 +
==学习与思考==
 +
 
 +
全书主要探讨的是一种合理而可能的解释,关于灵魂与自我意识是如何从平凡的物质基础上产生出来。很长的篇幅里,作者很擅长从数学大厦里牵引出只可意会的概念,从质数驱动的多米诺骨牌,到随机磁力球系统,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PM系统的颠覆,一步步说明了抽象、符号、自我指涉,以及意义的产生,即自我。在这个前提下,作者还探讨了很多灵魂自我与相互作用的问题,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关于灵魂漩涡,别人的的漩涡如何在自己的大脑里“存在”,“作用”,变成“使自己成为自己”的要素。某种意义上,每一 个”我“都是千万个”他“共同作用的产物:小时候追过的星、爷爷立的规矩、读过的书、遇到的人……人的自我,仿佛是一汪很特别的池塘,外部的信息(例如视觉、触觉)就像落在池塘的雨滴,不停地激发起水面的涟漪(曾经经历过的场景记忆、看过的小说故事,触摸过的质感…),这些涟漪的交响曲不停地激活出了喜欢、讨厌、逃避、忍让等符号,继而产生应激反应,进而重新作用到外界,构成一种无限的递归,一个不停变化的自我。池塘会变大:如成长(敲黑板多读书);池塘也会变小甚至先于躯体而离去:如老年痴呆、植物人。意识之余物质基础,生于斯(突破某种复杂度阈值后的水到渠成)、成长于斯、逝于斯。物质基础是意识的摇篮,也是其终生的樊笼。建立了这样的认知,会有些小忧伤:人死了,寄居在那个躯体里的”他“就真的没有了,没有天堂、地狱、极乐世界,没有来生,死了就回归一片虚无了;另一方面又有些鸡汤:虽然真的会没有了,但还可以通过影响更多的人,而让自己以余晖的形式继续活在别人的副本里,有的余晖可能比较久,例如毛润之;有的比较短,例如我等升斗小民。虽然以余晖的形式活着在我看来也没什么卵用,但心底还是会更希望自己活成这个样子吧。总地来说,这本书不容易读懂,但绝对是一本可以迫使读者去思考的”金砖“,能否引出玉无从知道,但一定能拓展个人的认知边界,而有所得。
 +
 
 +
==部分书评==
 +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
 
 +
——《时代》周刊
 +
 
 +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
 
 +
——《新科学人》
 +
 
 +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
 
 +
——《科学美国人》
    
== 相关书籍 ==
 
== 相关书籍 ==
第92行: 第144行: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35756/ 豆瓣主页]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35756/ 豆瓣主页]
 +
 +
*[https://item.jd.com/12462497.html 京东购买链接]
    
* [https://www.amazon.com/Am-Strange-Loop-Douglas-Hofstadter/dp/0465030793 亚马逊购买链接]
 
* [https://www.amazon.com/Am-Strange-Loop-Douglas-Hofstadter/dp/0465030793 亚马逊购买链接]
第97行: 第151行:  
*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123471.I_Am_a_Strange_Loop goodreads链接]
 
*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123471.I_Am_a_Strange_Loop goodreads链接]
   −
本词条内容翻译自 wikipedia.org,遵守 CC3.0协议。
+
==编者推荐==
 +
===课程推荐===
 +
[https://campus.swarma.org/course/646 张江:“自我”的涌现]
 +
现实中最复杂的系统莫过于生命,生命中最复杂的现象莫过于“自我”,关于“自我”的思考与讨论从未停止。艺术领域中,从埃舍尔的绘画作品《画手》、《画廊》,《上升和下降》等中,细细品味我们可以感受到层次的美妙和对“自我”的思考;数学领域中,它的自我就是自指这种现象,自指横跨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机械的世界,如罗素悖论、哥德尔定理、图灵停机等,类似于“这句话是错的”,而另一方面,是具有复杂性和建构性的自指,跟生命和意识相关的,类似于“这句话是对的”。除此之外,自我意识的核心——自我反省相关的递归定理,是对“自我”的深入探索。本课程将会带我们从反馈、层次、自创生系统、自指、自我意识,逐渐地带我们走近对“自我”的涌现的思考。
 +
 
 +
[https://campus.swarma.org/course/37 从《未来简史》看人类未来]
 +
由这些自由意志所构建出来的科学研究却无情地指出,人类既没有所谓自由的意志,也从来不拥有一个独立的个体。实验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读取脑电的模式提前预测人类的自由意志选择,这种提前量可以达到几秒的时间。另外有关裂脑人的实验则认为,每个人的心智中实际上都有两个独立的自我,一个负责体验,一个负责解读。而我们能够给出来的解读其实根本不是真实的体验,在很多时候都是“解读自我(Narrating self)”的虚构。本课程围绕《未来简史》进行了多个方面的讨论,主题包括人类的自由意识,未来的“神人”,人类未来的方向,语言的发展等等。
 +
 
 +
===集智相关文章===
 +
[https://swarma.org/?p=18792 怎样科学地研究“意识”?这里为你梳理了一条探索路径]
 +
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近年来,意识科学和意识心理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实质性研究成果。本文通过研究裂脑人实验、自由意志等实验,带你入门并展望这一研究领域。
 +
 
 +
[https://swarma.org/?p=15024 意识谜题揭开前夜:是源于信息处理过程?还是神经网络内在属性?]
 +
意识谜题困扰人类千年,意识理论百家争鸣。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入,人们对意识产生机制的探求更加迫切。为了揭开意识之谜,研究人员正在尝试一种新方式来努力打破意识理论之间的壁垒,就某些关键问题搭建共识框架,在竞争与对抗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对两种主流的意识理论进行检验。
 +
 
 +
 
 +
本中文词条由[[用户:打豆豆|打豆豆]]、[[用户:薄荷|薄荷]]编辑,欢迎在讨论页面留言。
 +
 
 +
 
 +
'''本词条内容翻译自 wikipedia.org,遵守 CC3.0协议。'''
    
[[category:使用说明]][[category:书籍]]
 
[[category:使用说明]][[category:书籍]]
421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