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集智2017-2021

来自集智百科 - 复杂系统|人工智能|复杂科学|复杂网络|自组织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如果有一个地方,让你不用端着装着,你可以放下世俗中所有的负担,来展示真实的你自己,那么,这个地方就是集智。

集智就是集智俱乐部的简称,这里有一群乐于分享,对自由的科研充满热情的年轻人,这里没有等级、头衔等世俗观念,只有一群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这里淋漓尽致的畅谈学术,他们之间自发来电,不但能合作发出SCI论文,合理撰写、翻译多部科普书籍,还能在激情思想碰撞后,凝结出创业的果实。


在十多年的时间中,曾经有多家创业公司的最原始的idea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集智俱乐部,比如袁行远创办的彩云科技,其想法最早就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深度学习读书会。

集智学园也同样孵化于集智俱乐部,集智俱乐部由张江创办于2003年,2003-2015的经历已经由张江本人亲自讲述过。我就从2016年集智学园的创业开始讲起,希望我写出来的故事,可以让你们一起身临其境的去感受集智学园成长中的心跳与温度。

很多人都喜欢我的文风,大概是因为看多了集智俱乐部公众号发的过于学术的科普文章吧,起码看我的文字不会烧脑。


虽然我的身份是集智学园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但我的无为而治使我更像一个旁观者,我完整的见证了集智这五年的变迁与成长,我也像一个导演,亲自导出了很多如电视剧般的故事,或荒诞,或励志……

1. 诞生-集智学园

“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特别有执念,你就会做到,如果做不到,只是你执念不够。”

这是2016年10月份,在北京师范大学对面的京师咖啡里,张江对我说的。


我想,集智学园的诞生还是缘于张江的执念,缘于他对集智俱乐部,对复杂科学的热爱。

张江之所以想创业,是想把集智俱乐部这个平台正规运营起来,不再是一个松散的组织,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社区里的成员们。


可是,创业就需要烧钱,钱从哪来呢?巧的是,我们一开始就被一大群投资人盯上了。

那段时间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在咖啡厅见各种投资人,我也不知道这些投资人为什么嗅觉这么灵敏,哪怕我们刚有创业的念头,他们就感知到了。

那时我们经常要花一下午时间和投资人在咖啡厅里吹牛,然后就没有后文了。后来袁行远告诉我说,所有的投资经理都是忽悠人的,都不要见了,他们除了干扰你,没任何用处。

显然我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直到遇到一个投资人,他表现出一副掌控一切的姿态,对我说,你们应该这样这样做,你把这些做出来,我就投你。

因为那个时候AI非常火,他的想法是让我们做一个网站,上面给出深度学习的各种应用,点开之后,可以给出一个整体解决方案,大概有点像是一个AI版本的中关村在线。


于是我傻傻地拉上张江,还有公司的几个程序员一起不分黑白的忙活了几个星期后,一个Demo终于做出来了,然后我带着他们一起去给这个投资人展示。

他们几个投资经理面对着屏幕,全程毫无表情的扑克脸,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只说要开会商量下再给我答复,这是他们应对创业者惯用的伎俩,意思是你没戏了。


从这次之后,我们下定决心,不再见任何投资人了,自己先做事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

我们根据集智俱乐部的当前的资源来规划我们创业要做的事,以及尝试我们能做的事。


集智俱乐部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者社区,所以我们初步的想法是要打造一个集合很多人智慧的学习平台,有的人愿意输出知识,有的人想学到知识,这就是集智学园最初的雏形。


2017年,集智学园成立了,就在北师大对面一个创业园区最小的房子里,小到仅能放下一排架子,对面还是女厕所。

一个简陋的在线学习网站也被第一个程序员hehe赶工出来了。

但是我已经很满意了,非常激动且开心的发了朋友圈,写道:“这是我事业的起点,我会由点做成线,再成面。”

说实话,我完全不知道从哪找讲师,也完全不知道如何推广网站,网站最初的内容都是集智俱乐部一直在办的读书会的视频回放。

但这不影响我敢站在高端的京城俱乐部里面路演我们的创业项目,我听不懂张江讲的知识淘宝、2050新人类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做就是了。

刚创业时的我是无比地混沌,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懵懂,让我对未来没有一丝的恐惧,因为无知者无畏。


同样的无知也可以在王婷和王建男身上看到,一个是集智学园第一个实习生,一个是第一个正式员工。她俩几乎是同时来到集智学园的,一个是自己找上来,一个是我忽悠来的。


尤其是王建男,一个美术生,硬是被我忽悠来这里服务我们的程序员,但她连基本的程序员之间的对话都听不懂。

我印象很深的有一次,首席程序员hehe对着她说了一通话,她听完后,转头对着电脑屏幕发呆,五分钟后,她突然转过头,带着哭腔却又很大声的对着hehe说,你刚才说的是什么呀?我一句也没听懂!

然后两个人都沉默了,建男在那一刻可能怀疑自己是个傻子,hehe可能会质疑我怎么招了个傻子过来。


王婷毕竟是理工科专业,至少还是能听懂hehe的话。当时她还是大四,除了打杂还是打杂。我记得她给她妈妈打电话时说,我在这里过的可好了,CEO给我做饭,董事长给我开车。

我当时的状态也比她俩好不到哪去,我经常被各种繁琐的财务以及工商烦哭。


她们俩个其实都和我一样,也都是懵懵懂懂,但她俩有着和我一样的品质,就是有一种迷之自信,就是感觉这件事很有意义,但又不明白为什么。

当你看不清远处的路时,就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慢慢,前方的路就清晰了。


2016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AlphaGo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件事把人工智能这个词带给大众,但是在大众中却传成了机器狗战胜了人类。

所以说,很多人对人工智能还一无所知,与此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还在那个时候达到了高潮,很多明星创业家在那个时候大量涌出,各地园区也在紧锣密鼓的招商引资,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创业项目无疑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所以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也成了那个时代就业最好的群体,但是院校中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这个缺口还非常大,我们决定就从人工智能的培训开始做起。


所以,集智学园中间加了个“AI”,成了集智AI学园,我们针对不同群体普及人工智能的知识,开设了针对高管的AI视野,以及针对技术学习者的AI极客两大类课程。


好在那个趋势下,课程一开就很火,因为当时有了袁行远、李嫣然、吴令飞、曹旭东等一些老集智核心成员的支持,第一期的AI视野的收入让我们有了初步的运营资金,后来李嫣然的《打造你自己的聊天机器人》成了热销课程,不止给公司赚到了钱,也给她自己带来了很高的兼职收入。

后来集智的微信群里意外来了一个台湾有名的数据科学家尹相志,这是我们第一个从社群中涌现出来的讲师,他的《中文自然语言理解(NLU)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集智学园成了爆款,课程销量至今还在学园排名前十。


张江自己也亲自出马,打造的《火炬上的深度学习PyTorch》系列课不但给学园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还吸引了张章、胡乔、张庆逸等几个非常重要的学员,这些学员后来都在集智学园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止如此,我们还组织学员将这个课程内容做梳理,最终出版成书《深度学习原理与Pytorch 实战》。通过写书的过程,张章表现的尤其出色和积极,成功进入了我们的法眼,他后来放弃了程序员的工作来到了北京,并自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师大系统科学学院的研究生,成了张江的法定学生。

Pytorch课程页面


张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他也在杭州运营着一个技术社区,并把社区中关键的两个人,陶如意和林嘉琦给吸引到了集智学园,这两个人后来成了集智学园的技术主力。


集智学园就这样跌跌撞撞的创办起来了,曾经的这些课程现在依然在集智学园的网站上。


2. 传承-集智百科

“这是一件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

这仍然是张江说的,他的聆听对象是王婷。当时正在北师大对面创业产业园里面一间小平房里,阳光懒洋洋的倾洒在门口的树上,我们几个人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准备一起去食堂吃饭。

那是2017年的夏天,王婷已经在集智实习了半年有余,但一直没找到自己的工作重心,仍处于打杂的阶段。


集智当时是百废待兴,张江所说的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就是指的集智百科,集智百科发源于维基百科,是一种众包协作写百科词条的方式。

集智百科由袁行远、苑明理等一些集智俱乐部早期核心成员共同创建于2013年,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人为,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亚伦是在同一年去世的,在某种意义上说,集智百科成了维基百科在中国的传承者,也是亚伦开源科学精神的继承者。


集智学园当时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课程,而学员上课时会遇到各种学科名词,人工智能、复杂科学相关的词条急需有人去整理。

稚嫩的王婷显然并不理解为啥能造福千秋万代,所以集智百科在开展的前期进展缓慢,相比枯燥的百科整理,王婷更愿意去做活动,比如说每年的集智科学家集体下凡的凯风研读营活动。


即使她在上海读研的那两年,也仍然坚持从头到尾执行到底,像小迷妹一样照顾和安排他们的行程,把研读营的学者们照顾得妥妥当当,围观着他们沉浸式的讨论和学习。大概也是这样的氛围,种下了她想要为科学工作者服务的种子吧。

我想王婷做活动的激情这么大,大概还有个原因,就是这些青年科学家们全部都智商颜值双在线!


尽管集智百科的工作基本上停滞了,但是王婷在活动中的组织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她经历了两年的研究生生涯后又重新回到了集智。这一次,不再是实习,而是正式员工。

王婷的真正蜕变体现在她终于明白了集智百科真正的意义,她明白了这才是知识最好的传承。

其实王婷的开悟也和张江直接相关,很多时候下边人的迷茫也是缘于上层路线的不清晰,当上层果断时,下层自然知道如何执行。


王婷成立了集智百科志愿者团队,将运营活动的经验也运用到了百科团队的管理上。在她制定的规则和亲自带领下,集智百科团队产生了一个个复杂科学相关的词条,每个词条都凝聚着众多志愿者的智慧和心血。

这些词条沉淀到了一副扑克牌里,成了集智俱乐部最受欢迎的周边,深受广大粉丝的喜爱。

3. 兴盛-公众号

“我一定要改革集智公众号!”

此时还是2017年的夏天,在去张家口自驾游的路上,张江下定了这个决心。

那是公司员工第一次正式团建,我们租了一辆7座车,带着一整车的零食就出发了。

一路上自然欢声笑语,张北草原的天空真的很美,拍照时自带滤镜美颜效果,随手一拍都是艺术杰作,王婷和建男嘻嘻哈哈的在各种拍照,有一个腼腆清秀的小男生爬到了车顶上惬意的吹着风,眺望着远方,他就是新人培源。

人如其名,温润如水。


那时他做为前端实习生的身份刚进来,我只记得他因为写代码比较拖延而经常被hehe骂。但他似乎有很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你骂你的,我拖我的。

那个时候公司薄弱的不止是网站,还有集智俱乐部公众号。


张江突然觉得集智俱乐部公众号的文章他已经没眼看了,除了推课,活动介绍,还有张江的自言自语之外,似乎已经没有内容可以发了。

不止如此,不专业且毫无美感的排版也让人无法直视,因为那个时候微信公众号是一些志愿者负责的,连基本的统一风格都没有,全凭志愿者自己的偏好。


我意识到公众号必须得有一个全职的负责人,当时让来集智时间较长的王婷暂时接管公众号,张江负责给她灌输公众号发文的理念。

有一天,我突然看到公众号文章里出现一个“小声嘟囔专栏”,还是红头文件,问之,说是张江让她弄的。于是我又问张江,张江说,这是我随口小声嘟囔的,想让她发一些技术分享,没想到王婷就把这四个字用上了。

小声嘟囔专栏

但是领导一言,也是驷马难追的,所以就只好这样用上了,王婷还积极的给这个专栏约稿,好像只发了四期就太监了。

就在王婷做集智俱乐部公众号的时候,培源也开始参与了集智学园公众号的运营工作,张江终于发现了培源与众不同的特性,他天然有一种对美的高品味,这种品味正好和科学相契合。


于是张江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将培源转为集智俱乐部公众号主编。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英明,这个工作不止拯救了集智俱乐部公众号,也拯救了培源,起码他不用写代码了。

将一个人放对了位置,他爆发出来的能量是难以想象的。培源开始招兵买马,组建了一群全是年轻漂亮妹子的编辑团队。


张江也开始重点培养他在科学上的品味,让他看大量高质量的论文,并对他的工作效率也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比如一周必须做到三次发文。


曾经那个写不好代码的小男生竟然变成了公司里有名的工作狂,他无时无刻不把电脑带到身边,经常随地一坐把电脑放到腿上就开始工作。我们曾经戏谑的说,他的女朋友就是电脑,因为只有电脑坐过他大腿。

至于选题,我们也做过很多探索,一开始是主打人工智能方向技术论文的解读,后来发现阅读量实在上不去,还经常被取关。


真正的转折点在于2018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世界著名的复杂网络大牛科学家巴拉巴西的无标度理论遭受质疑,张江的学生文雷连夜帮我们写了解读,结果阅读量爆涨,很快就破万,一下子就破了公众号的历史记录。

培源工作


我们终于也隐隐意识到,我们的粉丝还是喜欢看复杂科学相关的内容,于是我们开始重点关注复杂科学相关的前沿论文。


集智俱乐部公众号在培源的精心打理下,经过几年时间已经成长为国内著名的报道复杂科学和交叉学科前沿进展的学术大号,连续入围国内学术媒体公众号的top榜单。


4. 孕育-斑图

“知识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应该想一种表现方式来展示这种知识之间的联系,给新手小白提供入门一个学科的学习路径。”

这是2018年在北京二环内一幢商务楼的大平层里,张江在开会时对我们说的,因为此时集智学园已经拿到了数百万天使融资,投资人为王小川和郑杰。

前面几年集智学园一直在为生存而努力,就是只要能有钱,只要能让公司活下来,我们就会去做,包括迎合市场需求做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


这几年,王建男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她非常擅于学习,成长非常快,从一个听不懂程序员说话的小白到自学编程,并为集智俱乐部两本技术书设计了封面。

她不仅仅是一个美工,还做过公众号运营、课程助教、活动运营、课程营销等各种工作,我发现她在营销工作上做的尤其突出,并且待人接物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她的那种有点傻白甜的气质却非常容易获得别人对她的信任,这种特质让她非常适合做集智学园的商务工作。

于是我任命她为首席商务官,全部接管集智学园的所有商务工作,其中包括很多ToB业务,就是给一些企业设计复杂科学、人工智能相关培训课程,那时的客户包括混沌大学、金风科技、百词斩等。


这些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建男需要在客户公司和讲师之间反复周转,将公司的需求对接给讲师,再协助讲师做好相关的课程内容。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2018年底,建男服务了深圳的一个单位,就在开课的头一天晚上,讲师突然有了些意外无法赶到现场,她只好临时又找了另外一个讲师,这位讲师搭乘了半夜的航班赶到深圳,ppt都得在飞机上赶工出来。

就在这个火烧眉毛的时候,在半夜12点时,一个女生在微信里对着讲师说:“老师,您什么时候把ppt做出来,什么时候给我,多晚都行。”这句“多晚都行”有着十足的力量感,让我对这个女生有了深刻的印象,我看到了她有着和建男如出一辙的韧性。


她就是新人王朝会,王建男当时招的助手,理工女,刚刚本科毕业,来帮助建男做内容上的把控。

集智学园在她们俩的一起努力下,一直保持着可观的收入,只是钱赚的比较辛苦。

现在公司有了融资,张江就想做一些内心所想的事情。他的兴趣点一度在注意力流上,希望将他的理念用在公司的产品上。

但是张江的理念本身就是超前这个时代的,公司无人能理解他到底想做什么产品,包括我。


公司新进来的一个程序媛小姑娘却听的热血沸腾,因为她从安逸的大公司辞职来集智,就是想做一些不同凡响的事。

而张江给出的这个蓝图就像是精神上的海洛因一样,给这个小姑娘注入了强力的鸡血。

但是当她听完后,激动的坐在电脑前搓着手准备敲代码时,这个颜值逆天的小美女却一下子蒙逼了,瞬间大脑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声音:靠,我要干啥?

她就是陶如意,跟随张章来到了集智,人如其名,如意如意,顺我心意,她的工作就是把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实到代码中变成可见的展示。

所以她必须要理解张江到底想做什么,于是她一头扎进张江的文章中,甚至还去参加张江的研究生组会,试图去读懂张江的思想。


一个月后,星空图横空出世了,尽管还有些粗糙,但基本上已经体现了张江的思想。这是一个将集智学园所有的课程都以星空图的方式来展示的动态主页,每个主题都有不同的分布方位,一眼看上去非常炫酷,所有学科都一览众山小感觉。

但当你拉近每片区域,学科便展示出更细节的信息,这种展示一改普通的网页平铺展示,而是一种立体的层级展示,如同分形的效果。

随之几次改版之后,显示出来的效果已经很惊艳。


虽然星空图还是被大多数人看不懂,但不妨碍它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槛,能看懂星空图的,都是同道中人,还有个投资人看到了星空图就激动的想要投资我们。

尽管如意完满地将张江的想法用代码实现了出来,尽管星空图炫酷无比,但由于整个星空图的动画效果都架构在网页端,这使得你没有一个高端的电脑和浏览器,根本就看不到那些酷炫的动画效果,看到的只有卡顿和漫长的等待。

于是,公司程序组的几个骨干不得不集体抵制张江不切实际的想法。于是,张江痛定思痛,“我最想要的实际是一个完整的知识地图,一个小白上来网站之后,可以顺着学习路径一个个去看课,至于酷炫的效果的确就是锦上添花嘛。”

于是,张江对程序员们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放弃星空图,我们为什么不把最核心的学习路径的想法推出来呢?想一想,你来到这个网站,一眼望去就是各式各样的学习路径,它们可以把你带到最适合你的课程或资料。” 就这样,一个新的想法诞生了,这就是集智斑图。


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的斑图其实是Pattern的音译。而Pattern一词在复杂科学中代表的就是超越底层的宏观模式。为了这一理念,我们还专门设计了酷似洛伦兹蝴蝶的LOGO样式。

如意的能力也因为做出了星空图而被我们认可,所以张江又开始将更重的任务安排在了她的身上,那就是集智斑图的开发工作。


集智斑图,顾名思义,就是内容量足够大的话,会以某种形式组成一个pattern,所谓的内容,就是知识和人,所以集智斑图的口号就是“用知识连接探索者”,这是集智斑图的理念,我们希望在这上面提供一个个学习路径,方便各位探索者进行跨学科的遨游。

张江把集智斑图这个产品的介绍放到了春节前公司团建去的遵化温泉会所里,旧有遵义会议,今有遵化温泉会议。张江的介绍占用了几乎会议所有的时间,使得我安排的别的项目都没有时间了,当时我有些气恼,提出晚上加班继续讨论,张江却大手一挥给取消了。

所以大家心里只记住集智斑图这个产品思路了,春节假期一过,如意就带领团队展开了网站的开发工作。


集智斑图就是一个要把集智所有沉淀的内容,甚至整个互联网上面的最新论文都串联成一个个路径。


当然,一下子做出一个全功能的网站是很难的,况且我们这一切都是探索,甚至都没有前人可以模仿,所以张江提出,先做一个最小模型出来,然后通过给用户使用,边生长边改善。

这个最小模型很简单,只包含编辑功能、论文上传以及论文解读,用户既可以自己发起论文解读,然后会有人报名,也可以用户自己发起想听某篇论文解读的需求。

集智斑图就这样悄悄上线了,为了填充前期的内容以及打磨产品,全司都投入到了试用产品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写出了很多篇学习路径,组织了很多场论文解读活动,集智斑图就这样慢慢的生长起来了。

然而,真实的用户并不会因为你有多么高大上的设计理念、辛勤的工作付出而买账,他们要的是方便和实用。几个月下来,斑图上挂着的路径仍然是我们自己做的那几篇。


斑图的失败让张江不得不痛定思痛。“斑图的失败,让我看清楚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根本 还不具备服务C端用户的能力。” 张江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 “人真的要认命——尽管我一直希望我们能够构建一款伟大的互联网产品,尽管我刻意回避我们的真正优势其实是高层次的内容产出,包括我们的研讨会、读书会和公众号文章,然而现实就是不买你的帐。大量用户关注我们其实是为了这些内容,而并非我们的产品形式。”


经过这次总结后,斑图产品的定位再次调转方向,它并不是一个服务于C端用户的产品,而是一个服务于我们内部运营团队的产品,也就是一个To Self的产品。为了组织一个个专题研讨和读书会,我们总需要在一个地方去沉淀各种论文、总结等内容资源,那么斑图显然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定制化的产品。

捋清楚了产品的核心职能,张江不再纠结:我们显然应该把重点放在内容运营上去!然而,内容那么多,我们的核心方向究竟是什么呢?

5. 回归-复杂

“你一定要让自己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只有你想明白,这件事是你愿意用毕生去做的,才是你的真爱。”

这是2019年底,在一家小小的日料店里,韦华宁先生对张江说的。


回想过去的这三年,我们一直在忙于做课,忙于接项目赚钱,但这些,并不是张江真正想做的,我们疲于生存,却忽视了我们的灵魂所在。

集智俱乐部长达十几年的历史,就是靠一篇篇文章,一场场读书会堆砌起来的,集智俱乐部的灵魂并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复杂科学,就是张江一直以来痴迷的学科,集智俱乐部网站最最开始讨论的内容。

复杂科学具备跨学科的属性,将多种学科、甚至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甚至开始涉足偏文科的管理学,这就是韦华宁指的张江心中的真爱。


2019年年末,我们公司又一次来到遵化泡温泉,在那个地下的会议室里,张江又一次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会议时间,给大家讲出了我们回归复杂科学的决心,他告诉我们,这值得他用毕生去追求,也是公司长期的发展目标。

发展复杂科学,就是集智的使命。


一夜之间,全司都不再迷茫了,集智学园、集智斑图、集智百科,公众号,从此都有了非常清晰的发展路线。

然而正当我们擦拳磨掌准备年后回公司大干一场时,突然新冠疫情就开始了,这波疫情来的太猛太烈,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我司也不得不开始了长达近半年的线上办公的模式。

希望总是会在黑暗中生长,那段时间的居家思考,却让我们对公司的发展方向理解的更加深刻。


我们做了这么多活动,可是活动成员的后续管理仍然是个历史遗留问题,甚至我们连正规的社群都没有建立起来,尽管各种活动群很多,但杂乱无章,依靠志愿者管理社群的模式已经注定行不通了。

现在已经有了集智斑图,尽管它还在雏形期,但已经解决了集智俱乐部遗留已久的历史问题,就是每场活动参与者的记录。

但是如果要把集智斑图养大,还需要更多的燃料,用户在网站上的注意力就是网站的燃料,如何提高用户的粘性呢?

我们既然决定回归复杂科学的初心,一切内容围绕复杂科学,那么,内容从哪里来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又把集智的历史都梳理了一遍来寻求答案,仔细分析大家为什么需要集智俱乐部这个组织的存在,为什么张江要坚持不懈的做下去,我们不就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讨论环境么?

我们将讨论进行话题分类和引导大家自发分享,不就是集智在最兴盛的那几年经常搞的读书会么?而集智最重要的一些产出,也都是在那个时间从读书会中涌现出来的,比如彩云科技。

我也突然意识到,我们确实不知不觉将我们的灵魂以及真爱给丢了,但是庆幸的是,在韦华宁的提醒下,我们又重新找回来了。


五月份中旬,全国开始解除封锁,我司终于恢复了线下办公。

我们来到了北京门头沟一个酷似内蒙古大草原的山顶上,趁着阳光明媚,疫情的阴霾似乎一扫而光,我们开始了疫情以来公司的第一次年会。这次年会的意义非常重大,在这个会上,我们不止讨论出来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还为公司找到了新的办公地点。


在会上,我宣告了集智的发展模式,就是以读书会为载体来建立最初的社群,集智斑图做为底层的技术支撑,集智公众号提供流量支持,集智百科以及集智学园提供知识梳理。

读书会只两条简单的规则,第一是交保证金,第二是分享过后便给出全部退费。这个规则不但可以帮我们筛选出质量高的用户,还能激励他们做产出。


我们会开设复杂科学相关的不同主题,有着多年活动组织经验的王婷承担了读书会的总负责人,她率先发起的因果科学读书会一下子引爆了集智社区,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始了第三期,其热度仍然不减,至今无人超越。

集智学园的算法科学家胡乔发起的复杂科学视角下的科学学读书会上,涌现了一个用户需求,武汉大学的刘林青老师希望我们可以对《巴拉巴西网络科学》进行解读。


于是,我将读书会升级了,发起了集智课程模式,就是找国内十个网络科学家分别针对此书的第一周做解读,然后再让学员们针对本章涉及的论文以及课程内容再做进一步解读。

这个模式意外得到了国内很多网络科学大牛的支持,比如说香港城市大学的陈关荣院士,以及上海大学的汪小帆校长,北京师范大学的狄增如院长等很多国内前沿的学者,都参与了第一期的网络科学课程建设中。

有了这些大咖的加持,这个课程得以一炮打响,也让疫情期财务几乎停滞的集智学园注入了可观的现金流。


同时由公司不同成员领读的不同主题读书会也开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事实证明,事情做对了,一切都顺了。

我们开始从社区里挖掘出活跃份子,让他们也参与到读书会的运营中,王婷成功培养了很多合格的编外运营者。


迄今而止,我们共开展了生命复杂性、复杂经济学、计算社会科学、因果涌现、复杂管理学、地球系统科学等多种主题读书会,产生了大量的词条、视频以及路径,还有网络科学、复杂系统建模、范畴论等精品集智课堂。

这只是社群建设的开始,我们期待集智读书会的成员们和我们一起书写集智后面的蓝图。

6. 蜕变-研究院

“我希望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人自由的探索科研,就像国外的圣塔菲一样,我希望中国也有这样一个科研圣地。”

树兰医疗总裁郑杰充满期待的对我和张江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张江心里瞬间也不平静了,这不正是他多年以来的梦想么。

他之所以创办集智,就是为了打造这样一个自由科研探索的环境,刚创业时就想过,甚至还立下了三思堂的项目计划。


“我心目中的三思堂的是一座远离喧嚣城市,坐落于山区的现代化研究所。学者们不仅在这里可以相互碰撞思想,还可以享受思考的孤独。”张江经常给我们描述他心目中理想研究所的样子。

其实,孤独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真正伟大的思想一定是诞生在长时间沉浸式的思考之后的。可现在,国内学者的注意力仿佛太不值钱了,随便一个领导或投资人,甚至社会上的风吹草动都能把持续的科研思路打断。我们这片土地上怎么能够诞生伟大的思想呢?

科研当然也需要交流,但是目前我们无效的交流过多,特别是社会上总有一些对科研不懂装懂的人,非觉得他的事儿和你的科研主题相关,于是要和你见面占用你时间。所以,在远离大城市的偏远山区建立研究院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尽管张江头脑中一直充满了对三思堂的想象,但是这个想法在那时看来十分不现实,我们当时连自己的温饱都没解决,一穷二白的不止是财务,还有阅历和经验。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集智俱乐部已经从当初10平米的小房子变成了现在的四层别墅。

王婷自从全职加入集智后,逐渐展示出了她强大的能量,她目前是集智俱乐部理事长,负责掌管集智百科、集智读书会等重要的职责,她把集智俱乐部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拎起来,一脱曾经的稚嫩,现在气场已经非常强大,成了鼎鼎大名的婷姐。


培源仍然是集智俱乐部公众号主编,手下已经组建一支专业的编辑队伍,公众号已经有接近15万的粉丝量,已经成了复杂科学领域的第一大号,广受圈内学者好评。培源也接下了张江的棒成了复杂科学的布道者,甚至会被各个大学请到学校去做讲座。


如意因为做产品陷入复杂科学太深无法自拔,决定继续回到学校读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师大系统科学学院研究生,成了张江的法定学生,继续在复杂科学上和张江一起开疆拓土。


年轻有为的网站工程师林嘉琦接替了她的工作,成为了集智的技术主管,主要负责集智斑图的开发工作,集智斑图也在各个读书会产生的层出不穷的数据投喂中不停的更新换代。


王建男也早已不是曾经那个傻傻的小女生,她培养出来的新人王朝会成了集智学园的课堂总监,全部接管所有的课程开发工作。


集智学园在王朝会的精心栽培下也成长为复杂科学领域知名的在线学习平台,已经拥有了一大批包括院士在内的高质量讲师团队,打造了多期精品课程,如网络科学、范畴论、复杂思维等。


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我们都是在伴随着集智一起成长起来的,我们彼此扶持,共同成长,并无明显上下级之分,这大概就是一个生长型的企业应该有的样子。


所以,我们也感觉到,我们有能力去驾驭那个最初的梦想了。


我们的另一个投资人王小川先生对郑杰的想法也非常赞同,他也非常希望集智能够成立这样的研究院。


懵懵懂懂的创业中,混沌了几年,现在终于看到了秩序的苗头,就像是细胞组成了一个新的胚胎,迫切需要从中注入灵魂。


集智研究院,会是下一个五年故事的开始,你,想成为下一个五年故事中的角色吗?

集智俱乐部团建图

本文作者:张倩,集智学园CEO。

更多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