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隔理论

来自集智百科 - 复杂系统|人工智能|复杂科学|复杂网络|自组织
薄荷讨论 | 贡献2022年4月16日 (六) 23:21的版本 →‎编者推荐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这张图展示了一个小社会群体的分支和等级:Ryan和Arnold的分离度为六。

六度分隔理论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指平均只需要六个人或者更少,就可以和世界上任意的人建立联系,也被称为6次握手规则 the 6 Handshakes rule。基于“朋友的朋友”的这个关系,两两联系可以得到最多不超过六个步骤就可以把世界中任何两个人联系起来。最初由Frigyes Karinthy在1929年提出,并在John Guare于1990年创作一篇短篇小说中首次提出,一群人玩一个游戏,游戏试图通过5个其他人的关系链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与自己联系起来。它在John Guare1990年的戏剧《六度分离》中得到普及。六度分隔理论有时被概括为平均社会距离与人口规模成对数关系。


初期概念

缩小的世界

关于城市的优化设计、城市交通流、邻里关系和人口统计学的理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颇为流行。这些猜想在1929年被匈牙利作家Frigyes Karinthy扩展,他出版了一卷题为《万物皆不同》短篇小说。其中一篇题为 "链",或 "链接",这个故事以抽象、概念和虚构的方式研究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吸引了众多未来几代网络理论领域的数学家、社会学家和物理学家。[1][2]由于通信和旅行方面的技术进步,友谊网络可以变得更大,跨越更远的距离。特别是,Karinthy认为,人类的这种不断增加的联系,导致现代世界正在 "缩小"。他认为,尽管全球个人之间有很大的物理距离,但人类网络的密度不断增加,使得实际的社会距离大大缩小。[3]


基于这一假设,Karinthy的人物认为,任何两个人最多可以通过五个熟人联系起来。在他的故事中,人物从这个概念中创造了一个游戏。他写道:


“在这次讨论中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游戏。我们中的一个人建议做以下实验,以证明地球上的人口现在比以前更接近。我们应该从地球上的15亿居民中选择任何一个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他和我们打赌,用不超过五个人,其中一个是个人熟人,除了个人熟人网络外,他可以不使用任何东西与被选中的人取得联系[4] 。”


这一思想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大量早期的社会网络思想。Karinthy被认为是 "六度分隔 "这一概念的提出者[2]。与此相关的理论有三度影响理论(The theory of three degrees of influence )是由Nicholas A. Christakis 和 James H. Fowler提出的,这个类似的理论提出链接的质量远远大于其存在(质量高的一个关系远远大于众多低质量的关系)。



小世界

详见百科词条:小世界网络小世界试验

迈克尔-古雷维奇 Michael Gurevich师从Ithiel de Sola Pool[5],在196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中对社会网络结构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5]数学家Manfred Kochen 是以为从事城市设计的奥地利人,在一份数学手稿《接触和影响 Contacts and Influences》[6] 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推断:在一个没有社会结构的,有美国人口规模的群体中,"实际上可以肯定,任何两个人可以通过最多两个中间人的方式互相接触。而在一个有社会结构的人口中,这种可能性较小,但似乎仍有可能。对于整个世界的人口来说,可能只需要多一个搭桥的个体"。他们随后根据古列维奇的数据构建了蒙特卡洛模拟,该模拟认识到弱的和强的熟人联系都需要建立社会结构模型。在1973年相对有限的计算机上进行的模拟,仍然能够预测美国人口中存在更现实的三度分隔,这预示着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的发现。


Milgram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大学继续进行古雷维奇的熟人网络实验。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巴黎大学访问,与Kochen和de Sola Pool合作了手稿《接触与影响 Contacts and Influences》[7]。他们未发表的手稿在学术界流传了20多年,然后于1978年出版。正式阐明了社会网络的机制,并探讨了这些机制的数学后果(包括连接程度)。这份手稿留下了许多关于网络的重要问题没有解决,其中之一就是实际社会网络中的分离度数量。Milgram从巴黎回来后接受了这一挑战,并且在大众科学杂志《今日心理学 Psychology Today》上的《小世界问题 The Small World Problem》 [8] 中报道了这些实验,两年后在《社会测量学Sociometry》上出现了该论文更严格的版本。[9]《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 》的文章为这些实验带来了巨大的宣传,在许多形成性工作被遗忘很久后,这些实验今天仍然广为人知。


Milgram在1967年与 de Sola Pool 和 Kochen 研究的 "小世界问题 "而进行的一组实验变得有名[8]。数学家伯努瓦·曼德布洛特 Benoit Mandelbrot出生于华沙,在波兰和法国长大,他知道统计学家的经验法则,也是de Sola Pool、Kochen和Milgram在50年代初在巴黎大学的同事(Kochen把Mandelbrot带到高级研究所和后来在美国的IBM工作)。这个研究圈子对人类网络的相互关联性和 "社会资本 "非常着迷。Milgram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美国,人们似乎平均有大约三个友谊联系,而没有推测全球联系。其实他实际上从未使用过 "六度分隔"一词。由于《今日心理学》的文章对这些实验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得Milgram、Kochen和Karinthy都被错误地认为是六度分离这个概念的的起源。说到"六度分隔 "一词最有可能的普及者是John Guare,他将 "6 "这个数值归结为 Marconi.[10]


继续研究:小世界项目

2003年,哥伦比亚大学对互联网电子邮件用户的社会联系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们的工作被命名为 "哥伦比亚小世界项目",包括24,163条电子邮件链,目标是传递到分布在13个国家的18个目标。[11]有10万人注册,但只有384(0.4%)封邮件送达到了最终目标。在成功的邮件链中,虽然长度较短的邮件链比较常见,但有些邮件链只经过7、8、9或10步就送达到了目标。Dodds等人指出,参与者(他们都是志愿者)强烈地偏向于现有的互联网用户模式,基于职业关系的联系要比家庭或朋友关系中的联系强得多。作者指出,"缺乏兴趣 "是造成高流失率的主要因素,这一发现与早期研究一致。[12]


然而,反对者认为,Milgram的实验并没有证明这种联系,而 "六度 "的说法也被斥为 "学术界的城市神话"。此外,孤立的人类群体的存在,例如科鲁博人和其他巴西本地人口,将使该假设的解释失效。


一些研究,如Milgram的小世界实验,已经被用来实证测量这种联系性。"六度分隔 "这一短语经常被用作 "小世界 "现象这一概念的同义词。


研究

计算机网络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邓肯·瓦茨 Duncan J. Watts试图在互联网上重现Milgram的实验,用电子邮件作为需要传递的 "包裹",有48000个发送者和19个目标(在157个国家)。瓦特发现,中间人的平均数(虽然不是最大值)大约是6个。[13]


Jure Leskovec和Eric Horvitz在2007年的一项研究中检查了一个由2.4亿人之间的300亿次对话组成的即时信息数据集。他们发现微软Messenger用户的平均路径长度为6[14]。一些评论家[15]提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横向交流的连锁网络可以按照6度分隔原则,通过信息路由组 Information Routing Groups向全世界所有感兴趣的用户扩散单一信息,信息路由组是专门为利用这一原则和横向扩散而设计的网络。


计算社会网络中分离度的最佳算法

Bakhshandeh等人[16]解决了识别Twitter等社交网络中两个用户之间的分离度的搜索问题。他们引入了新的搜索技术来提供最优或接近最优的解决方案。实验是使用Twitter进行的,他们显示出比贪婪的方法有几个数量级的改进。他们的最优算法在两个随机的Twitter用户之间找到了3.43的平均分离度,平均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向Twitter提出67次信息请求。通过平均13.3次请求,可以找到一个长度为3.88的近乎最佳的解决方案。


线下实践普及

不再仅限于学术或哲学思考,六度分隔的概念最近已经在整个流行文化中产生了影响。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高度重视社会网络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许多大众媒体都提到了这个词。以下简要概述了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大众文化。

John Guare的《六度分隔》

美国剧作家John Guare在1990年写了一出戏,并在1993年发行了一部电影,将其推广开来;这是瓜尔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该剧反思了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两个人最多被另外五个人联系起来。正如其中一个人物所说:

“我在某个地方读到,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只与其他六个人相隔。我们和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之间有六度的距离。美国总统,威尼斯的一个贡多拉人,只要填上名字就可以了。我把它命名为A)我们如此接近,让人感到非常欣慰;并且命名为B)我们如此接近,就像中国的水刑,因为你必须找到合适的六个人,才能建立正确的联系... 我和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由六个人的足迹联系在一起的。”


Guare在接受采访时,将他对 "六度 "的认识归功于马可尼Marconi。尽管这个想法已经以各种形式流传了几十年,但对普及 "六度分隔 "这一短语负有最大责任的还是瓜尔的作品。在瓜尔的带领下,许多未来的电视和电影资料后来都将这个概念纳入他们的故事中。


电视剧《六度空间》和《迷失》的执行制片人J.J.艾布拉姆斯在本剧改编的电影中扮演了道格一角。该剧的许多主题在他的电视节目中都很明显(见下文)。


游戏 "凯文-培根的六度 "是作为一个概念的游戏而发明的:目标是通过不超过六种联系将任何演员与凯文-培根 Kevin Bacon联系起来,其中两个演员如果一起出现在电影或广告中就会被联系起来。它是由宾夕法尼亚州奥尔布赖特学院的三名学生创造的,他们在观看《Footloose》时想出了这个概念。2012年9月13日,谷歌使通过其搜索引擎搜索任何特定演员的 "培根号码 "成为可能。


凯文·培根游戏

在英国的4G移动网络到来后,凯文-培根出现在EE网络的几个广告中,在广告中他将自己与英国几个知名的名人和电视节目联系起来。


游戏 "凯文-培根六度"[17]是作为对这一概念的发挥而发明的:目标是通过不超过六种联系将任何演员与凯文-培根联系起来,其中两个演员如果一起出现在电影或广告中就会被联系起来。它是由宾夕法尼亚州奥尔布赖特学院的三名学生创造的,[18]他们在观看《Footloose》时想出了这个概念。2012年9月13日,谷歌使通过他们的搜索引擎搜索任何特定演员的 "培根号码 "成为可能[19]


John L. Sullivan

早期的版本涉及前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John L. Sullivan,人们会要求其他人 "与握过'伟大的John L'的手的人握手"。[20]


在流行文化中

电影

  • 奥斯卡获奖影片《巴别塔 Babel》是基于 "六度分隔 "的概念。所有人物的生活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尽管他们互不相识,而且彼此生活在千里之外。 
  • 《六度分隔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一部1993年的剧情片,由威尔·史密斯、唐纳德·萨瑟兰和斯托克德·钱宁主演。


游戏  

  • 电子游戏《Brütal Legend》中的一项成就被称为 "Six Degrees of Schafer",是以这个概念和Tim Schafer命名的,他大概是在游戏发布时拥有该成就的少数玩家中的一员。玩家只能通过与已经拥有该成就的人进行在线游戏来获得该成就,进一步将其与该概念相提并论。    
  • 电子游戏《撕裂的城市 Torn City]]》中的一项成就被称为 "多米诺 domino"。该成就要求你在网上攻击一个已经拥有该成就的人。


文学

  • Stevyn Colgan的《联合思考 Join-Up Thinking》和《连接镜 Connectoscope》是基于 "六度 "信息理念的小册子,即一切都有联系。


音乐

  • No Doubt的歌曲《Full Circle》的中心主题是处理六度分隔的问题。
  •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是美国乡村歌手米兰达-兰伯特(Miranda Lambert)2016年双专辑《The Weight of These Wings》的第二张唱片《The Heart》中的第10首歌曲。它是总的第22首歌曲。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是The Script第三张专辑《#3》中的第二首歌曲。
  • "Six Degrees "是Scouting for Girls的专辑《The Light Between Us》中的第六首歌曲。
  • 《Six Degrees of Inner Turbulence》是进步摇滚乐队Dream Theater 2002年的一张专辑。
  • 英国前卫摇滚乐队Arena在2011年发行了一张名为《七度分离》的专辑。
  • Nessun grado di separazione是意大利歌手Francesca Michielin在2016年演唱的歌曲。这首歌的英语和意大利语双语版本名为 "No Degree of Separation",代表意大利参加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16年欧洲电视歌唱大赛。


电视节目  

  • 《六度》是美国ABC电视台2006年的一部电视连续剧。该节目详细介绍了六个纽约人的经历,他们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影响对方的情况下进行生活,并逐渐认识了彼此。         
  • 《连接:六度的力量Connected: The Power of Six Degrees 》是2008年美国和国外科学频道的一集电视节目。  
  • 《孤独星球六度空间》是一档采用 "六度分隔 "概念的电视旅游节目:主持人阿莎·吉尔和托比·阿米斯通过城市中的人探索各个城市,他们跟随城市中的某些人物到处走动,并由他们介绍给其他人物。    
  • 电视节目《迷失 Lost》探讨了六度分隔的概念,因为几乎所有的角色在坠机前都随机见过对方,或者其他角色认识的人。
  • 弗拉芒电视台播出的Woestijnvis制作的《Man Bijt Hond》每周都有一个Dossier Costers栏目,在这个栏目中,过去一周的世界性事件与普通弗拉芒公民Gustaaf Costers的关系分六个步骤。 
  • 《玛蒂娜·麦克布莱德的六度》是一个电视试播节目,来自美国最小城镇的六位有抱负的乡村歌手试图在六点人际关系下将自己与玛蒂娜-麦克布莱德联系起来。那些从 "无名之地到纳什维尔再到纽约 "的人,都有机会在录音室与麦克布赖德进行交流,并获得与SONY BMG的唱片合约。     
  •  "六度分隔 "是重新设计的《太空堡垒卡拉狄加eimagined Battlestar Galactica series》系列的一集。
  • 由多夫·阿方主持的以色列电视节目《文化随员》以 "六度分隔 "的概念为基础。第一位嘉宾被要求说出一个与他有意外联系的文化人物,这个人在接受采访时又给出了另一个名字作为联系,直到节目中的第6个人,然后他被问及与第一位嘉宾的可能联系。这种联系在大约50%的采访中被发现。
  • 《万物六度》是一个喜剧系列,由本尼·费恩和拉菲·费恩主演,他们说明世界上的一切都以六度之差相连。    
  • 《Jorden runt på 6 steg》是由Nexiko Media制作的三集信息娱乐节目,于2015年在瑞典Kanal 5播出。每一集,主持人菲利普·哈马尔和弗雷德里克·维金森随机选择一个人(在玻利维亚、尼泊尔和塞内加尔),并追溯他们与三位名人的关系。Leif G. W. Persson、Gordon Ramsay和Buzz Aldrin在旅行的一个星期内。他们在七步之内到达佩尔森,而拉姆塞和奥尔德林则在六步之内。第二季有迈克尔·波顿、杰里米·克拉克森、帕米拉·安德森和查理·辛。   
  • 《Jorden rundt på seks steg》是挪威国家广播公司(NRK)正在制作的一个电视系列节目。在每集节目中,一对挪威名人被安排在世界最偏远的地区之一,并从那里被要求通过六人链与某位名人取得联系。他们通常是成功的。在第一季中,六对组合中的三对在六个步骤中成功地找到了他们所选择的名人;其中两对在七个步骤中成功,一对在五个步骤中成功。在第二季中,所有六对都在六步之内到达了他们的目标。


网站与应用

互联网

2013年,匈牙利物理学家Albert-László Barabási发现,平均而言,任何两个网页之间有19度的间隔。[21]


维基百科的六度

2018年2月底,雅各布-温格 Jacob Wenger.发布网站https://www.sixdegreesofwikipedia.com/,该网站以任何两篇维基百科文章为例,以最少的点击次数找到将两者相互连接的各种超链接路径。然后,它显示了为此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还以图形的方式展示了这些连接。2018年3月14日,该网站表示,在截至该日的搜索中(约50万),平均分离度为3.0190。另外,需要六个或更多度数的搜索数量约有1.417%。它还说,没有找到任何联系的搜索约为1.07%,这归因于某些文章是死胡同或者链接很少。[22](温格的开放源代码可以在GitHub上找到,这使得其他网站可以复制这个概念,比如degreeofwikipedia.com。)


脸书 Facebook

Facebook 的最初版本扎克伯格在一个黑客马拉松((Facebook Developers Garage London hackathon) 上建立的。


卡尔-班扬 Karl Bunyan[23]开发了一个名为 "六度 "的Facebook平台应用程序,计算人与人之间的分离程度。从该小组的页面上看,它有超过580万用户。该应用程序所有用户的平均分离度为5.73度,而最大分离度为12度。该应用程序有一个 "搜索连接 "窗口,可以输入Facebook用户的任何名字,然后显示其连接链。2009年6月,布尼恩关闭了该应用程序,可能是由于Facebook的缓存政策问题;具体而言,该政策禁止储存朋友名单超过24小时,这将使该应用程序不准确。在卡尔-班扬允许托德-查菲领导的一组开发人员根据Facebook修改后的数据缓存政策重新开发该应用程序后,该应用程序的新版本在六度空间开始使用。


雅虎小世界实验(Yahoo! Research Small World Experiment )一直在进行一项实验,每个拥有Facebook账户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根据研究页面,这项研究有可能解决仍未解决的六度分隔理论。

年份 分离度
2008 5.28
2011 4.74
2016 4.57
2016年2月报告的分离度 [24][25]


Facebook的数据团队在2011年11月发布了两篇论文,其中记录了在研究时的所有Facebook用户中(7.21亿用户,690亿条友谊链接)[26] ,平均距离为4.74。[27][24]研究还发现,99.91%的Facebook用户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了一个大的连接部分[28] [29]。据 Facebook 报道,2016年2月,这个数字降到了4.57,当时 Facebook 拥有16亿用户(约占世界人口的22%)。


领英 LinkedIn

LinkedIn 是一个精英社交网络,其设置将人与人的分离程度设置为一度。在 LinkedIn 上,一个人的社交网络由第一度、第二度和第三度的联系人和 LinkedIn 群组的成员组成。此外,LinkedIn 还会通知用户他们和其他用户有多少共同的连接。


SixDegrees.com

SixDegrees.com是一个早期的社会网络网站,从1997年到2001年一直存在。它允许用户列出朋友、家人和熟人,向他们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等级的人发送信息和发布公告板项目,并查看他们与网站上任何其他用户的联系。在其鼎盛时期,它有3,500,000名完全注册的成员。[22] 然而,它在2000年被关闭了。


推特 Twitter

推特上的用户可以关注其他用户,创建一个网络。根据社交媒体监测公司Sysomos对52亿这种关系的研究,Twitter上的平均距离是4.67。平均而言,Twitter上约有50%的人彼此之间只有四步之遥,而几乎所有人的距离都在五步以内[30] 。在另一项工作中,研究人员表明,Twitter中1500名随机用户的平均距离为3.435。他们用Twitter中所有的活跃用户来计算每对用户之间的距离 。


数学

数学家们使用了一个类似的合作距离的概念: 如果两个人是一篇文章的合著者,那么他们就是连在一起的。数学家Paul Erdős 提出的这种合作距离称为 Erdős数 Erdős numberErdős-Bacon数 Erdős-Bacon numbers and Erdős-Bacon-Sabbath (EBS) 数都是是同一思想的进一步延伸。


Watts和Strogatz表明,随机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的平均路径长度等于ln N / ln K, ,其中N 是总节点数和K是每个节点的熟人。

因此,如果N = 300,000,000 (90% 的美国人口) 和 K = 30 计算其分离度为 = 19.5 / 3.4 = 5.7。 如果 N = 6,000,000,000 (90% 的世界人口) 和 K = 30 那么分离度为 = 22.5 / 3.4 = 6.6.


2007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Jesse S. Michel在《工业-组织心理学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通过共同作者的出版联系,将Stanley Milgram的小世界现象(即 "小世界问题")应用于国际组织心理学领域。按照六个标准,Scott Highhouse(鲍林格林州立大学教授、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会员)被选为目标。共同作者的出版联系被确定为:(1) I-O社区的顶级作者;(2) 北美高产I-O项目的准随机教师;(3) 目标的出版趋势。结果表明,小世界现象依然存在,与顶级作者的平均联系为3.00,与准随机教员的平均联系为2.50,而目标人物的共同作者联系相对广泛且不重复。然后,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对未来研究的影响和建议。



心理学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Jesse S. Michel教授在2007年发表在《工业-组织心理学家The 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ist[17]》,通过共同作者的出版物联系,将Stanley Milgram的小世界现象(即 "小世界问题")应用于I-O心理学领域。按照六个标准,Scott Highhouse(鲍林格林州立大学教授、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会员)被选为目标。共同作者的出版联系被确定为:(1) I-O社区的顶级作者;(2) 北美高产I-O项目的准随机教师;(3) 目标的出版趋势。结果表明,小世界现象依然存在,与顶级作者的平均联系为3.00,与准随机教员的平均联系为2.50,而目标人物的共同作者联系相对广泛且不重复。然后,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对未来研究的影响和建议。



标注


1."所有参与者中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北美,是中产阶级、专业人士、受过大学教育和基督徒,反映了人们对互联网使用人群的普遍看法"[11]

2."表明缺乏兴趣......是 "完成率极低 "的主要原因"[11]

参考文献

  1. Newman, Mark,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and Duncan J. Watts. 2006.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Network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2.0 2.1 Barabási, Albert-László. 2003. Linked: How 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Else and What It Means for Business, Science,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Plume.
  3. Karinthy, Frigyes. (1929) "Chain Links."
  4. Karinthy, Frigyes. Chain-Links. Translated from Hungarian and annotated by Adam Makkai and Enikö Jankó.
  5. 5.0 5.1 Gurevich, M (1961)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cquaintanceship Network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6. de Sola Pool, Ithiel, Kochen, Manfred (1978–1979)."Contacts and influence." Social Networks 1(1): 42
  7. de Sola Pool, Ithiel, Kochen, Manfred (1978–1979)."Contacts and Influence." Social Networks 1(1): 5–51
  8. 8.0 8.1 Milgram, Stanley (1967). "The Small World Problem". Psychology Today. 2: 60–67.
  9. Travers, Jeffrey, and Stanley Milgram,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mall World Problem", Sociometry 32(4, Dec. 1969):425–443
  10. "The concept of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stretches back to Italian inventor Guglielmo Marconi". Retrieved 16 July 2012.
  11. 11.0 11.1 11.2 Dodds, Muhamad, Watts (2003)."Small World Project," Science Magazine. pp.827-829, 8 August 2003 https://www.sciencemag.org/content/301/5634/827
  12. Judith S. Kleinfeld,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January–February 2002). "The Small World Problem" (PDF). Society, Social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13. Duncan J Watts, Steven H Strogatz (1998).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 Nature. 393 (6684): 440–442. Bibcode:1998Natur.393..440W. doi:10.1038/30918. PMID 9623998.
  14. Jure Leskovec and Eric Horvitz (June 2007). "Planetary-Scale Views on an Instant-Messaging Network". arXiv:0803.0939. Bibcode:2008arXiv0803.0939L. {{cite journal}}: Cite journal requires |journal= (help)
  15. Robin Good. "The Power Of Open Participatory Media And Why Mass Media Must Be Abandoned". Robin Good's Master New Media.
  16. Reza Bakhshandeh, Mehdi Samadi, Zohreh Azimifar, Jonathan Schaeffer, "Degrees of Separation in Social Networks", Fourth Annual Symposium on Combinatorial Search, 2011
  17. 17.0 17.1 staff (July 13, 2015). "SIX DEGREES OF EVERYTHING (TRUTV) Premieres Tuesday, August 18". Futon Critic. Retrieved August 12, 2015.
  18. /any two web pages are separated by just 19 clicks study finds
  19. Insights On Hitler And More From The First 500,000 Searches by Jacob Wenger, March 14, 2018 (Searches with the same start and end page were not included in this average, and neither were articles in which no connection was found.)
  20. "ABC TV Shows, Specials & Movies - ABC.com". ABC.
  21. "Facebook says there are only 3.57 degrees of separation". Retrieved 4 February 2016.
  22. 22.0 22.1 Kirkpatrick, David (2010). The Facebook Effect: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mpany That Is Connecting the World. Simon & Schuster. ISBN 978-1439102121. 
  23. boyd, d. m; Ellison, N. B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Computer-Mediated. 13 (1): 210–230. doi:10.1111/j.1083-6101.2007.00393.x.
  24. 24.0 24.1 "Three and a half degrees of separation – Facebook Research". 4 February 2016. Retrieved 9 July 2017.
  25. Titcomb, James (4 February 2016). "Facebook says there are only 3.57 degrees of separation". The Telegraph.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22-01-12. Retrieved 4 February 2016.
  26. Backstrom, Lars; Boldi, Paolo; Rosa, Marco; Ugander, Johan; Vigna, Sebastiano (2011-11-19). "Four Degrees of Separation". arXiv:1111.4570 [cs.SI].
  27. Barnett, Emma (22 November 2011). "Facebook cuts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to four". Telegraph. Retrieved 7 May 2012.
  28. Backstrom, Lars; Boldi, Paolo; Rosa, Marco; Ugander, Johan; Vigna, Sebastiano (2011-11-19). "Four Degrees of Separation". arXiv:1111.4570 [cs.SI].
  29. Ugander, Johan; Karrer, Brian; Backstrom, Lars; Marlow, Cameron (2011). "The Anatomy of the Facebook Social Graph". arXiv:1111.4503 [cs.SI].
  30. Apr 30, 2010,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Twitter Style, from Sysomos.


外部链接

  • naraview - A game which you need to find a connection between two articles in Wikipedia.
  • Six Degrees – The new version of the Facebook application originally built by Karl Bunyan.
  • Find The Bacon – is a site built for find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actors and the movies they have played in.
  • Cinemadoku - A web game that combines the six degrees of movies and actors concept with the grid logic of Sudoku.


另见


编者推荐

集智文章

什么是小世界模型

什么是小世界网络模型

我们需要了解小世界网络是一种数学图。在这种图中,绝大多数节点之间并不相邻,但任一给定节点的邻居们却很可能彼此相邻,并且大多数任意节点,都可以用较少的步或跳跃访问到其他节点。在社交网络中,这种网络属性意味着一些彼此并不相识的人,可以通过一条很短的熟人链条被联系在一起,这也就是小世界现象。


论文题目

引用量超过4万的经典论文:小世界网络的集体动力学

1998年,一篇名为“小世界网络的集体动力学”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 的文章发表于 Nature,首次提出“小世界网络”的数学模型,并引起了来自社会科学、信息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对这一模型的关注和应用。目前,该论文已经有超过 42000 次的引用量。本文是对这篇经典论文的简要介绍。


集智课程

Networks

本课程中,介绍网络的相关的概念与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


复杂网络的基本模型

本课程中,将详细介绍复杂网络的四个基本模型:规则网、随机图、小世界网络、Scale-Free 网络。


集智斑图

网络科学诞生记:发源、合流与分岔

1998 年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和 1999 年偏好依附网络模型的提出引起了相关研究的急速膨胀,使网络科学中原本分离的理论与实际的两条分支,得以汇合。该文章介绍了网络科学的理论源流、应用源流、理论与应用的大合流以及网络科学的分叉和延展。


从网络科学的视角入门图网络之学习路径

图网络是一种结合机器学习和网络科学的前沿学科,它将传统的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中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扩充到了一般的图上,使得这些技术可以处理类似于图、n维流形等更加一般而普适的非欧几里德几何对象,以及多关系网络、知识图谱、带属性的图结构等更加复杂的数据结构。



本中文词条由韦溢、AvecSally 翻译审校,薄荷编辑,如有问题,欢迎在讨论页面留言。


本词条内容源自wikipedia及公开资料,遵守 CC3.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