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个人使用说明书

来自集智百科 - 复杂系统|人工智能|复杂科学|复杂网络|自组织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所属团队

基本信息


为什么想来编辑集智百科?

曾经在2018年的时候,我曾经问张老师,他当前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说:我其实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可以有时间把集智百科做起来,我觉得百科真的是人类最伟大的协作,很多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是百科不会,这是一个万古长期的事业。

我其实当时不是很理解这种心情,当时的我也没有很明白百科的真正意义所在,我甚至一度觉得这没有什么意义,这些内容wikipedia上面不是已经有了吗,我们有必要自己做一个吗?看上去好像一点都不酷的样子。但是这是张老师最希望做的事情,我在当时还是非常无知者无畏的态度,把这个事情接了下来。但事实上,如果你不是真的发自真心的想做这件事情,以及认识到这件事情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你是很难做成的。

所以很快的,我遇到各种的阻力和问题,存在的问题是我对内容的生产和规划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包括生产哪些内容,我其实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人员难以聚集,组织,难以给大家意义感和成就感,因为我自己都没有理解好百科的意义,又怎么可能好好安利给别人呢?所以在面对很多阻力的情况下,我很快就打了退堂鼓,这个项目,也被我停滞了很久。

直到今年,我毕业之后来到集智俱乐部,我真的还是沉下心去看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张老师当时所说的“这是一项万古长青的事业”的真正意义。

  • 自身的提升。当我真正沉下心来去编辑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不仅仅是获得了翻译、阅读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科更加了解,更内容更加了解,也增加了对世界的好奇。
  • 词条编辑好的成就感。当一个词条真的被编辑下来,然后看到阅读量增长的很快,感觉到这个词条真的帮助了别人理解知识,节约了很多人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 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当我真正沉下心来去看这些内容的时候,才发现,在中国甚至是世界的网站上,都没有一个网站真正的去做到了对复杂性科学知识的梳理,复杂性科学都只是作为其中的某一个分支,大部分内容也是不全面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梳理和索引。霍金说过复杂性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我们应该想办法给大家提供专业的资料和学习途径,而这些概念知识点本身就是最基础的。所以我们做这样一个百科,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试问一下,当你想入门一个领域的时候,你难道不想要这个领域包含哪些信息,领域的边界在哪里,领域的地图在哪里吗?


其次,很多人会觉得照搬wikipedia的内容,只是翻译和整理的工作没有意义,我刚开始也有这样的疑惑。但是我真的沉下心去尝试了几个词条之后,才发现,这里面有非常多的意义,首先,我们大部分人确实不具备轻松阅读英文网页的能力,一个翻译就可以为很多人减少认知的冗余。 中文维基百科上的内容其实非常的不全面,而且对复杂性科学的介绍也是非常少的,没有人专门的去梳理这个领域的知识并且整理出来。其实我们在整理和翻译的过程中,有加入我们对内容的思考,会去筛选哪些信息是冗余的,哪些信息是可以优化的,哪些信息是需要增加的,因为一个词条,你会对他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会让你想让这个词条尽可能完美,尽可能去帮助到更多的人。虽然我们知道,一个词条不可能是完美的,他总是会被不会颠覆,不断更新,但是我们总是希望能不断在当下趋近完美。

当然这些都是我认为最吸引我,最让我有成就感的点,每个人获得成就感的点不一样,但希望总有一种可以点燃你的心。

之前佩佩和一一曾经说过一段话,我把她们组合起来,觉得非常适合我们作为集智百科内容的生产者的心声:知识从我而来,问题到我而止。

我与集智的故事?

我第一次接触到集智俱乐部,是在2016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夏令营。现在回想居然已经是4年前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北师大的老师都会依次给我们介绍系统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和他们所做的研究,这一系列的视频在集智学园的官网上也能看到。我当时是统计学专业,对这些老师提到的很多高深的知识和概念,能理解的比较少。但是张老师因为分享的内容更科普一些,跟我所学的内容也更相关,所以张老师在分享的时候,我是听的比较认真的(可以也是因为张老师比较帅)。他当时还介绍了集智俱乐部和他们众包生产的新书《走近2050》,我当时立马就关注了这个俱乐部。但是真正打动我的,是张老师在分享的最后说的一句话:集智俱乐部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我一生追求的事业,所以,即使我不当北师大教授,即使我什么都没有了,但是集智俱乐部会一直在。这样的一段话,在我的心理埋下了一颗种子,说真的,我是非常羡慕,又很钦佩,原来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有这样的理想在追求。因为我不是这样的人,所以这种方式对我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后来,在我结束了自己的夏令营之旅后,意外的看到了集智俱乐部招募志愿者,我非常欣喜,因为感觉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为了提高自己被入选的概率,除了给出自己的简历之外,我还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信,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意愿。(虽然现在倩姐还会经常吐槽,我这封信所言不实),但是也确实因为这封信,我后来在11月份真的来到了北京,开启了在集智俱乐部的生活之旅。其实那个时候,集智俱乐部和集智学园也才刚刚注册,我应该算是第3号员工吧,一直到现在,我好像参与了集智俱乐部从0到1,再从1到10的成长过程。总之,在北京的生活每天都是新奇的,也不断的刷新我的认知,我才发现,自己原来生活的多么闭塞,原来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多有趣而又有梦的人在努力生活。从2016年到2017年年末,我在集智俱乐部的收获真的是非常多,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认知,和全新的世界观。其实可以更多的,但是原因在我,我并没有好好把握这些机会,把提升做到最大化吧,在17年的时候,我还专门写了一个分享,挂在了集智学园关于我们上。

在2017年9月份到2019年,我一直在上海财经大学读应用统计的硕士,这期间也一直和集智俱乐部保持着联系,甚至是远程实习,总之是参与了见证这集智所走的每一步,也见证着他越来越好,越走越稳。我相信,发挥社区的力量,集智俱乐部一定可以突破重围,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跑偏”的人可以找到组织,找到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