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删除59字节 、 2023年7月17日 (一) 08:15
无编辑摘要
第7行: 第7行:     
====马尔可夫动力学====
 
====马尔可夫动力学====
马尔可夫动力学是指系统的下一时刻状态只依赖于系统上一时刻的状态,并且与再之前的状态无关。马尔可夫动力学可以具体分为离散时间、连续时间,离散状态、连续状态,以及它们的组合等多种形式。例如,表中概率转移矩阵就定义了一个离散时间、离散状态上的马尔可夫动力学<math>P(S_{t+1}|S_{t})</math>,<math>S_t</math>和<math>S_(t+1)</math>分别表示<math>t</math>时刻和<math>t+1</math>时刻的状态:
+
马尔可夫动力学是指系统的下一时刻状态只依赖于系统上一时刻的状态,并且与再之前的状态无关。马尔可夫动力学可以具体分为离散时间、连续时间,离散状态、连续状态,以及它们的组合等多种形式。例如,表中概率转移矩阵就定义了一个离散时间、离散状态上的马尔可夫动力学<math>P(S_{t+1}|S_{t})</math>,<math>S_t</math>和<math>S_{t+1}</math>分别表示<math>t</math>时刻和<math>t+1</math>时刻的状态: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第79行: 第79行:  
<math>EI\left(S\right)=MI\left(I_D;E_D\right)=\sum_{i\in I_D}\ p\left(do\left(s_{t-1}=i\right)\right)\sum_{s_t\in E_D}{p\left(s_t\middle|\ d\ o\left(s_{t-1}=i\right)\right)}\log_2{\frac{p\left(s_t\middle|\ d\ o\left(s_{t-1}=i\right)\right)}{p\left(s_t\right)}}\ </math>
 
<math>EI\left(S\right)=MI\left(I_D;E_D\right)=\sum_{i\in I_D}\ p\left(do\left(s_{t-1}=i\right)\right)\sum_{s_t\in E_D}{p\left(s_t\middle|\ d\ o\left(s_{t-1}=i\right)\right)}\log_2{\frac{p\left(s_t\middle|\ d\ o\left(s_{t-1}=i\right)\right)}{p\left(s_t\right)}}\ </math>
   −
其中<math>s_t-1 </math>和<math>s_t </math>分别表示<math>t-1 </math>和<math>t </math>时刻的系统状态,<math>I_D=do(S_(t-1)\sim U(I)) </math>,<math>E_D=S_t\ |do(S_(t-1)\sim U(I)) </math>,这里<math>do </math>操作表示对状态进行干预并且强行设定上一时刻的状态<math>s_t-1 </math>为均匀分布,这里<math>I </math>表示系统的状态空间,<math>U\left ( I \right ) </math>表示空间上的均匀分布。进行干预操作是为了使得有效信息能客观衡量动力学的因果特性而不受原始输入数据的分布影响。为了消除状态空间大小对有效信息的影响,使得比较不同的尺度下的有效信息是有意义的,作者定义了一个归一化指标有效系数来衡量动力学的因果性强弱,有效系数和有效信息有如下关系:
+
其中<math>s_{t-1} </math>和<math>s_t </math>分别表示<math>t-1 </math>和<math>t </math>时刻的系统状态,<math>I_D=do(S_{t-1}\sim U(I)) </math>,<math>E_D=S_t\ |do(S_{t-1}\sim U(I)) </math>,这里<math>do </math>操作表示对状态进行干预并且强行设定上一时刻的状态<math>s_{t-1} </math>为均匀分布,这里<math>I </math>表示系统的状态空间,<math>U\left ( I \right ) </math>表示空间上的均匀分布。进行干预操作是为了使得有效信息能客观衡量动力学的因果特性而不受原始输入数据的分布影响。为了消除状态空间大小对有效信息的影响,使得比较不同的尺度下的有效信息是有意义的,作者定义了一个归一化指标有效系数来衡量动力学的因果性强弱,有效系数和有效信息有如下关系:
   −
<math>Eff(S)=\frac{EI(S)}{(log_2\ n)} </math>
+
<math>Eff(S)=\frac{EI(S)}{(\log_2 n)} </math>
    
其中<math>n </math>表示系统的状态个数,<math>Eff(S)\in[0,1] </math>。此外,有效系数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确定性和简并性,<math>Eff\left(S\right)=\left \langle \text { 确定性 }\left ( s_0 \right )\right\rangle-\left \langle \text { 简并性 }\left ( s_0 \right )\right \rangle </math>,确定性和简并性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所示:
 
其中<math>n </math>表示系统的状态个数,<math>Eff(S)\in[0,1] </math>。此外,有效系数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确定性和简并性,<math>Eff\left(S\right)=\left \langle \text { 确定性 }\left ( s_0 \right )\right\rangle-\left \langle \text { 简并性 }\left ( s_0 \right )\right \rangle </math>,确定性和简并性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所示:
第89行: 第89行:  
<math>\text { 简并性 }\left(s_0\right)=\frac{1}{\log _2 n} \sum_{s_t \in E_D} p\left(s_t \mid d o\left(s_{t-1}=s_0\right)\right) \log _2\left(n \cdot p\left(s_t\right)\right) </math>
 
<math>\text { 简并性 }\left(s_0\right)=\frac{1}{\log _2 n} \sum_{s_t \in E_D} p\left(s_t \mid d o\left(s_{t-1}=s_0\right)\right) \log _2\left(n \cdot p\left(s_t\right)\right) </math>
   −
可以通过比较系统中宏微观动力学的有效信息大小来判断因果涌现的发生。如果通过有效的粗粒化使得宏观动力学的有效信息大于微观动力学的有效信息(<math>EI\left ( S_M \right )> EI\left (s_m \right ) </math>),那么认为在该粗粒化基础上宏观动力学具有因果涌现特性。
+
可以通过比较系统中宏微观动力学的有效信息大小来判断因果涌现的发生。如果通过有效的粗粒化使得宏观动力学的有效信息大于微观动力学的有效信息(<math>EI\left ( S_M \right )> EI\left (S_m \right ) </math>),那么认为在该粗粒化基础上宏观动力学具有因果涌现特性。
    
=====信息分解方法=====
 
=====信息分解方法=====
Hoel提出的基于粗粒化的方法来量化系统中的因果涌现需要预先提供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以及粗粒化策略,然而现实情况是,往往只能获得系统的观测数据。为了克服这两个困难,Rosas等<ref name=":5" />从信息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信息分解方法来定义系统中的因果涌现,这里发生因果涌现有两种可能性:因果解耦(Causal Decoupling)和向下因果(Downward Causation),其中因果解耦表示宏观态对其他宏观态的因果效应,向下因果表示宏观态对于微观元素的因果效应。具体地,定义微观状态输入为<math>X_t\ (X_t^1,X_t^2,…,X_t^n ) </math>,<math>V_t </math>表示宏观状态是<math>X_t </math>的随附特征,<math>X_t+1 </math>和<math>V_t+1 </math>分别表示下一时刻的微观和宏观状态。该方法建立在Willian和Beer等<ref>Williams P L, Beer R D. Nonnegative decomposition of multivariate information[J]. arXiv preprint arXiv:10042515, 2010.</ref>提出的多元信息非负分解的基础上,Beer使用偏信息分解(PID)将微观态<math>X(X^1,X^2 ) </math>与宏观态<math>V </math>之间的互信息分解为四个部分,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
Hoel提出的基于粗粒化的方法来量化系统中的因果涌现需要预先提供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以及粗粒化策略,然而现实情况是,往往只能获得系统的观测数据。为了克服这两个困难,Rosas等<ref name=":5" />从信息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信息分解方法来定义系统中的因果涌现,这里发生因果涌现有两种可能性:因果解耦(Causal Decoupling)和向下因果(Downward Causation),其中因果解耦表示宏观态对其他宏观态的因果效应,向下因果表示宏观态对于微观元素的因果效应。具体地,定义微观状态输入为<math>X_t\ (X_t^1,X_t^2,…,X_t^n ) </math>,<math>V_t </math>表示宏观状态是<math>X_t </math>的随附特征,<math>X_{t+1} </math>和<math>V_{t+1} </math>分别表示下一时刻的微观和宏观状态。该方法建立在Willian和Beer等<ref>Williams P L, Beer R D. Nonnegative decomposition of multivariate information[J]. arXiv preprint arXiv:10042515, 2010.</ref>提出的多元信息非负分解的基础上,Beer使用偏信息分解(PID)将微观态<math>X(X^1,X^2 ) </math>与宏观态<math>V </math>之间的互信息分解为四个部分,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math>I(X^1,X^2;V)=Red(X^1,X^2;V)+Un(X^1;V│X^2 )+Un(X^2;V│X^1 )+Syn(X^1,X^2;V) </math>
 
<math>I(X^1,X^2;V)=Red(X^1,X^2;V)+Un(X^1;V│X^2 )+Un(X^2;V│X^1 )+Syn(X^1,X^2;V) </math>
第100行: 第100行:  
然而,PID框架只能分解关于多个原变量和一个目标变量之间的互信息,Rosas扩展了该框架,提出整合信息分解方法<math>\varphi ID </math><ref>P. A. Mediano, F. Rosas, R. L. Carhart-Harris, A. K. Seth, A. B. Barrett, Beyo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A taxonomy of information dynamics phenomena, arXiv preprint arXiv:1909.02297 (2019).</ref>来处理多个原变量和多个目标变量之间的互信息,可以用来分解不同时刻间的互信息,作者基于分解后的信息提出了两种因果涌现的定义方法:
 
然而,PID框架只能分解关于多个原变量和一个目标变量之间的互信息,Rosas扩展了该框架,提出整合信息分解方法<math>\varphi ID </math><ref>P. A. Mediano, F. Rosas, R. L. Carhart-Harris, A. K. Seth, A. B. Barrett, Beyo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A taxonomy of information dynamics phenomena, arXiv preprint arXiv:1909.02297 (2019).</ref>来处理多个原变量和多个目标变量之间的互信息,可以用来分解不同时刻间的互信息,作者基于分解后的信息提出了两种因果涌现的定义方法:
   −
1)当特有信息<math>Un(V_t;X_(t+1)| X_t^1,\ldots,X_t^n\ )>0 </math>,表示当前时刻的宏观态<math>V-t </math>能超过当前时刻的微观态<math>X_t </math>给下一时刻的整体系统<math>X_t+1 </math>再多提供一些信息,存在因果涌现;
+
1)当特有信息<math>Un(V_t;X_{t+1}| X_t^1,\ldots,X_t^n\ )>0 </math>,表示当前时刻的宏观态<math>V_t </math>能超过当前时刻的微观态<math>X_t </math>给下一时刻的整体系统<math>X_{t+1} </math>再多提供一些信息,存在因果涌现;
   −
2)绕开了选择特定的宏观态<math>V_t </math>,仅仅基于系统当前时刻的微观态<math>X_t </math>和下一时刻的微观态<math>X_t+1 </math>之间的协同信息定义因果涌现,当协同信息<math>Syn(X_t^1,…,X_t^n;X_(t+1)^1,…,X_(t+1)^n )>0 </math>,系统发生了因果涌现。其中<math>Un(V_t;X_(t+1)| X_t\ )\le Syn(X_t;X_(t+1)\ ) </math>衡成立。
+
2)绕开了选择特定的宏观态<math>V_t </math>,仅仅基于系统当前时刻的微观态<math>X_t </math>和下一时刻的微观态<math>X_{t+1} </math>之间的协同信息定义因果涌现,当协同信息<math>Syn(X_t^1,…,X_t^n;X_{t+1}^1,…,X_{t+1}^n )>0 </math>,系统发生了因果涌现。其中<math>Un(V_t;X_{t+1}| X_t\ )\le Syn(X_t;X_{t+1}\ ) </math>衡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方法一判断因果涌现的发生需要依赖宏观态的选择,然而的选择又是很困难的,因此该方法不可行。一种自然的想法就是使用第二种方法借助协同信息来判断因果涌现的发生,但是由于冗余信息存在计算的问题,而协同信息的计算又依赖冗余信息。因此,第二种方法基于协同信息的计算往往也是不可行的。总之,这两种因果涌现的定量刻画方法都存在一些缺点,因此,更加合理的量化方法有待提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方法一判断因果涌现的发生需要依赖宏观态的选择,然而的选择又是很困难的,因此该方法不可行。一种自然的想法就是使用第二种方法借助协同信息来判断因果涌现的发生,但是由于冗余信息存在计算的问题,而协同信息的计算又依赖冗余信息。因此,第二种方法基于协同信息的计算往往也是不可行的。总之,这两种因果涌现的定量刻画方法都存在一些缺点,因此,更加合理的量化方法有待提出。
第124行: 第124行:  
当<math>\mathrm{\Delta}>0 </math>且<math>\mathrm{\Gamma}=0 </math>时,宏观状态<math>V </math>发生因果涌现且发生因果解耦。
 
当<math>\mathrm{\Delta}>0 </math>且<math>\mathrm{\Gamma}=0 </math>时,宏观状态<math>V </math>发生因果涌现且发生因果解耦。
   −
该方法避开讨论粗粒化策略。也存在很多缺点:1)该方法提出的三个指标 ,,<math>\mathrm{\Psi} </math> ,<math>\mathrm{\Delta} </math> 和<math>\mathrm{\Gamma} </math>只是基于互信息计算没有考虑因果,同时该方法得到的仅仅是发生因果涌现的充分条件;2)该方法无法得到显式的宏观动力学以及粗粒化策略,然而这两项对于下游的任务往往十分重要;3)当系统具有大量冗余信息或具有许多变量时,该方法的计算复杂度仍然很高。因此,该方法不是一种最优的方法,基于数据驱动的神经信息压缩方法应运而生。
+
该方法避开讨论粗粒化策略。也存在很多缺点:1)该方法提出的三个指标 ,<math>\mathrm{\Psi} </math> ,<math>\mathrm{\Delta} </math> 和<math>\mathrm{\Gamma} </math>只是基于互信息计算没有考虑因果,同时该方法得到的仅仅是发生因果涌现的充分条件;2)该方法无法得到显式的宏观动力学以及粗粒化策略,然而这两项对于下游的任务往往十分重要;3)当系统具有大量冗余信息或具有许多变量时,该方法的计算复杂度仍然很高。因此,该方法不是一种最优的方法,基于数据驱动的神经信息压缩方法应运而生。
    
=====神经信息压缩方法=====
 
=====神经信息压缩方法=====
第137行: 第137行:  
为了识别系统中的因果涌现,作者提出一种神经信息压缩方法,构建Encoder-Dynamic Learning-Decoder框架,该模型由编码器、动力学学习器以及解码器三个部分构成,用神经网络构建动力学学习器(<math>f </math>),用可逆神经网络(INN)构建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该模型框架可以看成是一个神经信息压缩器,将包含噪音的微观态压缩成宏观态,丢弃无用的信息,从而使得宏观动力学的因果性更强。NIS方法的模型框架如图所示。
 
为了识别系统中的因果涌现,作者提出一种神经信息压缩方法,构建Encoder-Dynamic Learning-Decoder框架,该模型由编码器、动力学学习器以及解码器三个部分构成,用神经网络构建动力学学习器(<math>f </math>),用可逆神经网络(INN)构建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该模型框架可以看成是一个神经信息压缩器,将包含噪音的微观态压缩成宏观态,丢弃无用的信息,从而使得宏观动力学的因果性更强。NIS方法的模型框架如图所示。
 
[[文件:NIS模型框架图.png|居中|480x480像素]]
 
[[文件:NIS模型框架图.png|居中|480x480像素]]
 +
      第145行: 第146行:  
最终希望得到有效的粗粒化维度<math>q </math>、粗粒化策略<math>\mathrm{\Phi}_q </math>和宏观动力学<math>{\hat{f}}_{\mathrm{\Phi}_q} </math>,然而由于该目标函数是一个泛函优化问题,往往很难优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将优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表示在给定宏观尺度<math>q </math>的情况下<math>\min _{\Phi_q, \hat{f}_q, \Phi_q^{\dagger}}\left\|\Phi_q^{\dagger}(Y(t+1))-X_{t+1}\right\|<\epsilon </math>,第二阶段将复杂的函数优化问题转换成线性搜索不同的<math>q </math>,使得找到有效信息最大的宏观尺度<math>\mathop{max}\limits_{q}EI(\hat{f}_{\Phi_q}^\ast) </math> 。
 
最终希望得到有效的粗粒化维度<math>q </math>、粗粒化策略<math>\mathrm{\Phi}_q </math>和宏观动力学<math>{\hat{f}}_{\mathrm{\Phi}_q} </math>,然而由于该目标函数是一个泛函优化问题,往往很难优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将优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表示在给定宏观尺度<math>q </math>的情况下<math>\min _{\Phi_q, \hat{f}_q, \Phi_q^{\dagger}}\left\|\Phi_q^{\dagger}(Y(t+1))-X_{t+1}\right\|<\epsilon </math>,第二阶段将复杂的函数优化问题转换成线性搜索不同的<math>q </math>,使得找到有效信息最大的宏观尺度<math>\mathop{max}\limits_{q}EI(\hat{f}_{\Phi_q}^\ast) </math> 。
   −
除了能基于时序数据自动识别因果涌现,该框架还有很好的理论证明,其中有两个重要定理,定理一:神经信息挤压器的信息瓶颈,即对于任意的双射<math>\mathrm{\Psi}_\alpha </math>、投影<math>\chi_q </math>、宏观动力学<math>f </math>以及高斯噪音<math>z_{p-q}\simΝ0Ιp-q </math>,<math>I\left(Y_t;Y_{t+1}\right)=I\left(X_t;{\hat{X}}_{t+1}\right) </math>恒成立,这意味着,编码器丢弃的所有信息实际上都是与预测无关的纯粹噪声;定理二:对于一个训练好的模型,<math>I\left(X_t;{\hat{X}}_{t+1}\right)\approx I\left(X_t;X_{t+1}\right) </math>。因此,综合定理一和定理二,可以得到对于一个训练好的模型<math>I\left(Y_t;Y_{t+1}\right)\approx I\left(X_t;X_{t+1}\right) </math>。
+
除了能基于时序数据自动识别因果涌现,该框架还有很好的理论证明,其中有两个重要定理,定理一:神经信息挤压器的信息瓶颈,即对于任意的双射<math>\mathrm{\Psi}_\alpha </math>、投影<math>\chi_q </math>、宏观动力学<math>f </math>以及高斯噪音<math>z_{p-q}\simΝ\left (0,I_{p-q}\right ) </math>,<math>I\left(Y_t;Y_{t+1}\right)=I\left(X_t;{\hat{X}}_{t+1}\right) </math>恒成立,这意味着,编码器丢弃的所有信息实际上都是与预测无关的纯粹噪声;定理二:对于一个训练好的模型,<math>I\left(X_t;{\hat{X}}_{t+1}\right)\approx I\left(X_t;X_{t+1}\right) </math>。因此,综合定理一和定理二,可以得到对于一个训练好的模型<math>I\left(Y_t;Y_{t+1}\right)\approx I\left(X_t;X_{t+1}\right) </math>。
    
该工作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该框架能同时处理离散和连续动力学系统,通过将神经网络看作是给定输入条件下的高斯分布<math>p\left(Y| X\right) </math>,可以定义新的有效信息计算公式,公式如下所示:
 
该工作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该框架能同时处理离散和连续动力学系统,通过将神经网络看作是给定输入条件下的高斯分布<math>p\left(Y| X\right) </math>,可以定义新的有效信息计算公式,公式如下所示:
   −
<math>EI_L\left(f\right)=IdoX∼U-LLn;Y≈-n+nln⁡2π+i=1nσi22+nln⁡2L+ΕX∼U-LLnln⁡|det⁡∂X'fX|) </math>
+
<math>\begin{gathered}EI_L(f)=I(do(X\sim U([-L,L]^n));Y)\approx-\frac{n+nln(2\pi)+\sum_{i=1}^n\sigma_i^2}2+nln(2L)+\\\operatorname{E}_{X\sim U([-L,L]^n)}(ln|det(\partial_{X^{\prime}}f(X)))|)\end{gathered} </math>
   −
其中<math>U\left(\left[-L^{\prime}, L\right]^n\right) </math>表示范围<math>\left[-L^{\prime} ,L\right] </math>在上的<math>n </math>维均匀分布,<math>\sigma_i </math>是输出<math>Y_i </math>的标准差,可以通过<math>Y_i </math>的均方误差来估计,<math>det </math>表示函数<math>f </math>的雅可比行列式。为了消除有效信息计算公式会受到输入维度的影响,作者定义了新的有效信息计算公式<math>d E I_L(f) </math>,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
其中<math>U\left(\left[-L, L\right]^n\right) </math>表示范围<math>\left[-L ,L\right] </math>在上的<math>n </math>维均匀分布,<math>\sigma_i </math>是输出<math>Y_i </math>的标准差,可以通过<math>Y_i </math>的均方误差来估计,<math>det </math>表示函数<math>f </math>的雅可比行列式。为了消除有效信息计算公式会受到输入维度的影响,作者定义了新的有效信息计算公式<math>d E I_L(f) </math>,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
<math>\begin{aligned}
+
<math>dEI_L(f)\approx-\frac{1+ln(2\pi)+\sum_{i=1}^n\frac{\sigma_i^2}n}2+ln(2L)+\frac1n\mathrm{E}_{X\sim U([-L,L]^n)}(ln|det(\partial_{X^{\prime}}f(X)))|) </math>
E I_L(f)=I(d o(X & \left.\left.\sim U\left([-L, L]^n\right)\right) ; Y\right)
  −
& \approx-\frac{n+n \ln (2 \pi)+\sum_{i=1}^n \sigma_i^2}{2}+n \ln (2 L)  
  −
& +\mathrm{E}_{X \sim U\left([-L, L]^n\right)}\left(\ln \left|\operatorname{det}\left(\partial_{X^{\prime}} f(X)\right)\right|\right)
  −
\end{aligned} </math>
     −
NIS框架与前面章节中提到的计算力学存在很多相似之处,NIS可以被视为一种<math>\epsilon$ - machine </math>,所有历史过程构成的集合<math>\overleftarrow{s}</math>可以看作是微观状态,所有<math>R \in \mathcal{R} </math>表示宏观状态,函数<math>\eta </math>可以理解为一种粗粒化函数,<math>\epsilon </math>可以理解为一种有效的粗粒化策略,<math>T </math> 对应于有效的宏观动力学。最小随机性特征表征了宏观动力学的确定性,在因果涌现中可以用有效信息衡量。当整个框架训练足够充分的时候,可以精确地预测未来的微观状态时,编码的宏观状态收敛到有效状态,而有效状态可以被视为计算力学中的因果状态。
+
NIS框架与前面章节中提到的计算力学存在很多相似之处,NIS可以被视为一种<math>\epsilon - machine </math>,所有历史过程构成的集合<math>\overleftarrow{s}</math>可以看作是微观状态,所有<math>R \in \mathcal{R} </math>表示宏观状态,函数<math>\eta </math>可以理解为一种粗粒化函数,<math>\epsilon </math>可以理解为一种有效的粗粒化策略,<math>T </math> 对应于有效的宏观动力学。最小随机性特征表征了宏观动力学的确定性,在因果涌现中可以用有效信息衡量。当整个框架训练足够充分的时候,可以精确地预测未来的微观状态时,编码的宏观状态收敛到有效状态,而有效状态可以被视为计算力学中的因果状态。
    
同时NIS方法与前面提到的G-emergence也有相似之处,例如,NIS同样采用了格兰杰因果的思想:通过预测下一个时间步的微观状态来优化有效的宏观状态。然而,这两个框架之间有几个明显的区别:a)在G-emergence理论中,宏观状态需要人工选择,然后NIS中是通过自动优化粗粒化策略来得到宏观状态;b)NIS使用神经网络来预测未来状态,而G-emergence使用自回归技术来拟合数据。
 
同时NIS方法与前面提到的G-emergence也有相似之处,例如,NIS同样采用了格兰杰因果的思想:通过预测下一个时间步的微观状态来优化有效的宏观状态。然而,这两个框架之间有几个明显的区别:a)在G-emergence理论中,宏观状态需要人工选择,然后NIS中是通过自动优化粗粒化策略来得到宏观状态;b)NIS使用神经网络来预测未来状态,而G-emergence使用自回归技术来拟合数据。
138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