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632字节 、 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公式21已经做了更新,且格式得到修正
第468行: 第468行:  
理想情况下,这些的每一个都应由不同的符号表示,而且应该是清晰的函数,链接每个结构到他们的因果态。为了保持术语增涨受控,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战略性地模糊掉他们的区别。读者或许以各种方式绘制ε为映射历史到(i)简单索引,(ii)历史的子集,或(iii)索引、子集、和变体的有序三元组;或甚至某人让ε没有解释性,如同偏好所向,不干涉随后的发展。
 
理想情况下,这些的每一个都应由不同的符号表示,而且应该是清晰的函数,链接每个结构到他们的因果态。为了保持术语增涨受控,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战略性地模糊掉他们的区别。读者或许以各种方式绘制ε为映射历史到(i)简单索引,(ii)历史的子集,或(iii)索引、子集、和变体的有序三元组;或甚至某人让ε没有解释性,如同偏好所向,不干涉随后的发展。
   −
    图 2. 一个表示将所有历史的集合S<-划分到因果态Si ∈S的示意图。在每个因果态中所有的单独历史s<-拥有相同的变体——对将来对测相同的条件分布P(S->|s<-)。
+
图 2. 一个表示将所有历史的集合S<-划分到因果态Si ∈S的示意图。在每个因果态中所有的单独历史s<-拥有相同的变体——对将来对测相同的条件分布P(S->|s<-)。
   
+
 
 
1. 变体
 
1. 变体
    
    每一个因果态拥有独特的变体,比如,没有两个因果态拥有对未来相同的条件分布。这条直接来自定义5,而且它一般不是实际状态。另一个定义的直接结果是
 
    每一个因果态拥有独特的变体,比如,没有两个因果态拥有对未来相同的条件分布。这条直接来自定义5,而且它一般不是实际状态。另一个定义的直接结果是
   
+
 
P(S->=s->|S=ϵ(s<-)) = P(S->=s->|S<- = s<-). (18)
+
<math>
 +
P(\overset{\to}{S}= \overset{\to}{s} \vert S = ϵ(\overset{\leftarrow}{s})) = P(\overset{\to}{S} = \overset{\to}{s} \vert \overset{\leftarrow}{S} = \overset{\leftarrow}{s}). \tag{18}
 +
</math>
    
(再一次,这点对实际状态通常不是真的。)这种观测让我们证明一个有用的引理,关于过去S<-和未来S->条件无关。
 
(再一次,这点对实际状态通常不是真的。)这种观测让我们证明一个有用的引理,关于过去S<-和未来S->条件无关。
第481行: 第483行:     
    证明。回忆起两个随机变量X和Z是条件无关的,当且仅当有第三个变量Y符合
 
    证明。回忆起两个随机变量X和Z是条件无关的,当且仅当有第三个变量Y符合
   
+
 
P(X = x, Y = y, Z = z) = P(X = x| Y = y)P(Z = z|Y = y)P(Y = y).(19)
+
<math>
 +
P(X = x, Y = y, Z = z) = P(X = x \vert Y = y)P(Z = z \vert Y = y)P(Y = y) . \tag{19}
 +
</math>
    
也就是,所有Z在X上的依赖,已经被Y斡旋了。为了接下来的描述方便,我们提出,重构条件分布,等同于约束:
 
也就是,所有Z在X上的依赖,已经被Y斡旋了。为了接下来的描述方便,我们提出,重构条件分布,等同于约束:
   −
P(X = x, Y = y, Z = z) = P(Z = z|Y = y)P(Y = y|X = x)P(X = x). (20)
+
<math>
 +
P(X = x, Y = y, Z = z) = P(Z = z \vert Y = y)P(Y = y \vert X = x)P(X = x) . \tag{20}
 +
</math>
 +
 
 +
 
 +
    让我们考虑<math>P(\overset{\leftarrow}{S}=\overset{\leftarrow}{s}, S = σ, \overset{\to}{S}=\overset{\to}{s}).</math>
 +
 
 +
<math>
 +
\begin{aligned}
 +
P & (\overset{\leftarrow}{S}=\overset{\leftarrow}{s}, S = σ, \overset{\to}{S}=\overset{\to}{s}) \ (21) \\
 +
& = P(\overset{\to}{S}=\overset{\to}{s} \vert S = σ, \overset{\leftarrow}{S}=\overset{\leftarrow}{s})P(S = σ, \overset{\leftarrow}{S}=\overset{\leftarrow}{s}) \\
 +
& = P(\overset{\to}{S}=\overset{\to}{s} \vert S = σ, \overset{\leftarrow}{S}=\overset{\leftarrow}{s})P(S = σ \vert \overset{\leftarrow}{S}=\overset{\leftarrow}{s})P(\overset{\leftarrow}{S}=\overset{\leftarrow}{s}) .
 +
\end{aligned}
 +
</math>
 +
 
   −
    让我们考虑P(S<- = s<-, S = ρ, S-> = s->).
  −
P(S<- = s<-, S = ρ, S-> = s->)
  −
    = P(S->=s->|S = ρ, S<- = s<-)P(S = ρ, S<- = s<-) (21)
  −
    = P(S->=s->|S = ρ, S<- = s<-)P(S = ρ|S<- = s<-)P(S<-=s<-).
  −
   
   
现在,P(S = ρ|S<- = s<-) = 0, 直到ρ = ϵ(s<-), 在这种情况P(S = ρ| S<- = s<-) = 1. 每种情况,在等式(21)最后一行前面两个因子可以写成等式(18),
 
现在,P(S = ρ|S<- = s<-) = 0, 直到ρ = ϵ(s<-), 在这种情况P(S = ρ| S<- = s<-) = 1. 每种情况,在等式(21)最后一行前面两个因子可以写成等式(18),
  
165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