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5行: 第5行:  
复杂网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36年欧拉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而现代复杂网络理论则主要发展于20世纪末。欧拉通过研究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提出了[[图论]]的基本概念,这奠定了复杂网络分析的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Erdos和Renyi提出了[[ER随机图模型|随机图论]]<ref>Erdős, P.; Rényi, A.(1959). On random graphs I. Publ. math. debrecen, 6(290-297), 18.</ref>,这是首个系统性的网络模型,用于描述和分析大规模随机网络的特性。到了90年代,随着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和互联网的发展,复杂网络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8年,Watts和Strogatz在《Nature》上发表了关于[[小世界网络]]<ref>Watts, D. J., & Strogatz, S. H. (1998).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networks. Nature, 393(6684), 440-442.</ref>的论文,揭示了许多实际网络中存在的“六度分离”现象。次年,Barabási和Albert在《Science》上提出了[[无标度网络]]模型<ref>Barabási, A. L., & Albert, R. (1999).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Science, 286(5439), 509-512.</ref>,强调了实际网络中节点连接度的[[幂律分布]]特性。进入21世纪后,复杂网络理论吸引了来自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成为一门交叉学科。
 
复杂网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36年欧拉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而现代复杂网络理论则主要发展于20世纪末。欧拉通过研究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提出了[[图论]]的基本概念,这奠定了复杂网络分析的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Erdos和Renyi提出了[[ER随机图模型|随机图论]]<ref>Erdős, P.; Rényi, A.(1959). On random graphs I. Publ. math. debrecen, 6(290-297), 18.</ref>,这是首个系统性的网络模型,用于描述和分析大规模随机网络的特性。到了90年代,随着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和互联网的发展,复杂网络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8年,Watts和Strogatz在《Nature》上发表了关于[[小世界网络]]<ref>Watts, D. J., & Strogatz, S. H. (1998).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networks. Nature, 393(6684), 440-442.</ref>的论文,揭示了许多实际网络中存在的“六度分离”现象。次年,Barabási和Albert在《Science》上提出了[[无标度网络]]模型<ref>Barabási, A. L., & Albert, R. (1999).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Science, 286(5439), 509-512.</ref>,强调了实际网络中节点连接度的[[幂律分布]]特性。进入21世纪后,复杂网络理论吸引了来自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成为一门交叉学科。
   −
因果涌现理论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是在[[涌现]]和[[复杂系统 Complex Systems|复杂系统]]理论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mark>Metaphysics</mark>》中,涌现的概念初现端倪,他认为整体是超越于部分的东西,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和冯·诺伊曼通过研究系统及其因果反馈回路,为复杂系统提供了早期的理论基础<ref>Wiener, N. (2019). 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MIT press.</ref>。1999年,经济学家杰弗里•戈尔茨坦 Jeffrey Goldstein在《Emergence》杂志上提出了现有的对“涌现”的定义<ref>Goldstein, Jeffrey. "Emergence as a Construct: History and Issues". ''Emergence''. 1.1 (1999): 49-72.</ref>。戈尔茨坦最初将涌现定义为:“在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产生的新颖而连贯的结构、模式和性质”。2013年,Erik Hoel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了因果涌现理论<ref name=":1" />,使用有效信息(Effective Information, EI)来量化离散马尔科夫动力学系统的因果性强弱。
+
因果涌现理论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是在[[涌现]]和[[复杂系统 Complex Systems|复杂系统]]理论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中,涌现的概念初现端倪,他认为整体是超越于部分的东西,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和冯·诺伊曼通过研究系统及其因果反馈回路,为复杂系统提供了早期的理论基础<ref>Wiener, N. (2019). 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MIT press.</ref>。1999年,经济学家杰弗里•戈尔茨坦 Jeffrey Goldstein在《Emergence》杂志上提出了现有的对“涌现”的定义<ref>Goldstein, Jeffrey. "Emergence as a Construct: History and Issues". ''Emergence''. 1.1 (1999): 49-72.</ref>。戈尔茨坦最初将涌现定义为:“在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产生的新颖而连贯的结构、模式和性质”。2013年,Erik Hoel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了因果涌现理论<ref name=":1" />,使用有效信息(Effective Information, EI)来量化离散马尔科夫动力学系统的因果性强弱。
    
2020年Klein等人在尝试将因果涌现理论应用于复杂网络<ref name=":0" />,并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方法,主要步骤为:定义复杂网络节点动力学(引入随机游走子,假定每个节点具有随机游走动力学),定义有效信息(基于节点的概率转移矩阵,类比状态转移矩阵的有效信息计算方式),粗粒化复杂网络(考虑不同的粗粒化方法,将微观节点粗粒化为宏观节点)、检验动力学的一致性(保证粗粒化完以后的网络具有相同的随机游走动力学)。
 
2020年Klein等人在尝试将因果涌现理论应用于复杂网络<ref name=":0" />,并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方法,主要步骤为:定义复杂网络节点动力学(引入随机游走子,假定每个节点具有随机游走动力学),定义有效信息(基于节点的概率转移矩阵,类比状态转移矩阵的有效信息计算方式),粗粒化复杂网络(考虑不同的粗粒化方法,将微观节点粗粒化为宏观节点)、检验动力学的一致性(保证粗粒化完以后的网络具有相同的随机游走动力学)。
1,177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