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自从九十年代之后,人工生命才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独立于人工智能的科学领域,但它的理论根源却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个时候,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兼发明家冯·诺依曼正在思考如何制造可以复制自身的机器。一个机器仅凭自己而复制自身看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意味着它要将自己所有的状态都描述成代码,当然这就包含了这段代码本身,无穷的自嵌套会很快陷入逻辑的死循环。然而,巧妙地是,凭借着著名的自指技巧“蒯恩”(以美国著名哲学家蒯恩而命名),冯·诺依曼完成了自复制机器的设计蓝图,找到了“机器之心”。更重要的是,冯·诺依曼研究这个自复制机器的核心目的并不在于生命自复制这个问题本身,而是希望寻找出一条途径,能够让机器一劳永逸地“抵抗熵增”,不断朝越来越复杂的方向进化,而这一方法极有可能就是制造强人工智能机器,甚至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智能机器的正确途径。 | ::尽管自从九十年代之后,人工生命才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独立于人工智能的科学领域,但它的理论根源却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个时候,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兼发明家冯·诺依曼正在思考如何制造可以复制自身的机器。一个机器仅凭自己而复制自身看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意味着它要将自己所有的状态都描述成代码,当然这就包含了这段代码本身,无穷的自嵌套会很快陷入逻辑的死循环。然而,巧妙地是,凭借着著名的自指技巧“蒯恩”(以美国著名哲学家蒯恩而命名),冯·诺依曼完成了自复制机器的设计蓝图,找到了“机器之心”。更重要的是,冯·诺依曼研究这个自复制机器的核心目的并不在于生命自复制这个问题本身,而是希望寻找出一条途径,能够让机器一劳永逸地“抵抗熵增”,不断朝越来越复杂的方向进化,而这一方法极有可能就是制造强人工智能机器,甚至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智能机器的正确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