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行: |
第1行: |
| =NIS+数值试验= | | =NIS+数值试验= |
| | | |
− | YMZ:句子没有问题了,但人称总感觉怪怪的。目前文中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都有,要整体统一一下。我觉得还是要用第三人称,但“学者”看起来就怪怪的~要不统一用“作者”?
| |
− |
| |
− | PLL:学者改为作者没问题,我们要全部都改吗?“这些系统展现出丰富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如果我们仅关注微观的尺度,会发现它们的行为非常复杂且难以预测。当我们从更宏观的尺度观察这些系统时,可以用更加简洁的规律来解释和预测这些系统,这便是复杂系统独有的涌现现象。”——问题与背景,像这种,作者有没有点怪?
| |
− |
| |
− | YMZ:这种的不用改,像实验描述里用“我们”指代作者要改
| |
− |
| |
− | PLL:实验部分人称已改。
| |
− |
| |
− | ==SIR实验==
| |
− |
| |
− | 我觉得“二”和“三”两部分可以合并
| |
− |
| |
− | PLL:已合并。
| |
− |
| |
− | ==Boids模型实验==
| |
− |
| |
− |
| |
− | * 实验结果表明(图(d)),宏观状态的第1、2、5、6维分别对应第一组中的ID(ID<8),第3、4、7、8维对应第二组中的ID(ID>=8)。因此,学习到的粗粒化策略使用两个位置坐标来表示所有其他信息,形成一个维度的宏观状态。
| |
− |
| |
− | 这个地方解释的感觉还不清楚,可以再多参考一下原文。主要是后面那一句结论是怎么从图里分析出来的?
| |
− |
| |
− | PLL:已改→最后,作者将归一化的IG绘制成矩阵图,''用以描述每个宏观维度(纵轴)和每只鸟空间坐标(横轴)之间的关系,并用橙色点表示每个宏观状态中最重要的微观状态''。
| |
− |
| |
− | 实验结果表明(图(d)),宏观状态的第1、2、5、6维分别对应第一组中的ID(ID<8)''(图(d)中group 1 的橙色点在第1行、第2行、第5行、第6行)'',第3、4、7、8维对应第二组中的ID(ID>=8)''(图(d)中group 2 的橙色点在第3行、第4行、第7行、第8行)''。因此,学习到的粗粒化策略使用两个位置坐标来表示所有其他信息,形成一个维度的宏观状态。
| |
− |
| |
− |
| |
− | ==生命游戏实验==
| |
− |
| |
− | 把第四部分介绍方法的部分往前放
| |
− |
| |
− | PLL:已改。
| |
− |
| |
− | * “滑翔机”型由于预测不良,CE程度最低
| |
− |
| |
− | 要解释到,滑翔机在自然生成的数据中出现的较少,所以相比较其他模式而言训练的不够充分
| |
− |
| |
− | PLL:已改→由于出现“滑翔机”的训练样本有限,NIS+在此部分训练不充分,故“滑翔机”型预测不良,CE程度最低(见图(c))。
| |
− |
| |
− | * 这可能是因为Ψ的近似忽略了许多冗余信息
| |
− |
| |
− | 还要补充解释这是一个高维的复杂系统。高维系统中冗余信息更多,所以Ψ的近似造成的误差就更大。
| |
− |
| |
− | PLL:已改→但是,对于Ψ,所有情况产生的值都小于或等于0,这可能是因为此系统是一个高维的复杂系统,冗余信息更多,而Ψ的近似忽略了许多冗余信息,使得Ψ无法确定CE是否发生。
| |
| | | |
| ==大脑fMRI== | | ==大脑fMRI== |
第53行: |
第10行: |
| PLL:q = 1优于q的其他值。尽管观察到q = 1时[math]\displaystyle{ \Delta{J} }[/math]的标准差较大,但NIS框架(红色条形图)支持了这一发现。因此,作者得出结论:当被试观看电影时,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可以在每个时间步上用一个实数来表示。此外,作者还将CE的结果与静息数据进行了比较,——这样呢? | | PLL:q = 1优于q的其他值。尽管观察到q = 1时[math]\displaystyle{ \Delta{J} }[/math]的标准差较大,但NIS框架(红色条形图)支持了这一发现。因此,作者得出结论:当被试观看电影时,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可以在每个时间步上用一个实数来表示。此外,作者还将CE的结果与静息数据进行了比较,——这样呢? |
| | | |
| + | YMZ:这个结论感觉有点不清晰。下面这一段是我们最近一个宣传稿(还没发出来)里对这个实验的一段评述,你可以整理一下用统一的人称再表述出来。 |
| + | |
| + | “当荣英淇考察这些维度的因果涌现水平时,得到q=1维是更好的选择,如下图:”(CE柱状图) |
| + | “该图中,绿色柱子就是NIS+应用于第一组实验数据所计算出不同维度q下的因果涌现数值。可以看出q=1的数值最高。为了比对,团队也用NIS框架分析了同样的数据,如图中的红色柱子所示,可以看出它在不同维度上的分布与绿色柱子近似相同,但是因果涌现度量都比较小。这说明,q=1 维能够展现因果涌现是一个稳定客观的结果,其次,NIS+由于最大化了EI,因而会让这一结果更加突出。 |
| + | 综合来看,当被试在看同一组视频的时候,它们的fMRI数据用一个维度的宏观动力学就可以很好地概括大脑的活动了。荣英淇利用归因分析技术,追踪这一个维度的宏观态数据到底和哪些原始数据维度有关,并把归因分析的强度值分配到这100个原始微观态维度所对应的脑区,如下图所示:”(脑图) |
| + | “可以看出,颜色较深的区域大多都是负责视觉信号加工的脑区。 |
| + | 第二组试验结果如图中的黄色柱子所示。这个时候,因果涌现最大的维度在q=3或q=7的位置。这个时候,大脑的动态表现无法简化为一个一维的宏观动力学,而至少需要3~7个维度才能对大脑的活动进行概括。 |
| + | 综合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首先NIS+是可以直接从fMRI时间序列数据揭示出大脑在不同尺度的动力学,并发现因果涌现主要发生在哪个尺度;当被试集中看视频的时候,大脑活动可以被一个维度的宏观信号所概括,这一维度主要代表的是视觉区域的活动状态,大脑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因果涌现现象;而在静息态下,被试大脑虽然也发生了因果涌现现象,但强度明显低于前者。大脑的主要活动则相对第一组更复杂,因为它不能简单地被一个维度的宏观态所概括,而是集中在一个3~7维的介观尺度上。” |
| | | |
| * 这些区域的数字神经元可能协同作用 | | * 这些区域的数字神经元可能协同作用 |
第60行: |
第25行: |
| PLL:The numeric neurons in these areas may collaborate and function collectively. 根据这句话翻译的,要不改成——这些区域的神经元可能协同作用。? | | PLL:The numeric neurons in these areas may collaborate and function collectively. 根据这句话翻译的,要不改成——这些区域的神经元可能协同作用。? |
| | | |
− | * 然而,通过将微观状态和宏观状态之间的互信息分解为协同信息、冗余信息和独特信息,还可以进一步证实和量化这一结论[3]。
| + | YMZ:可以。我后面也会跟英淇确认一下这个术语。 |
− | | |
− | 这里不应该是转折的关系吧
| |
− | | |
− | PLL:嗯嗯,已删除转折词。
| |
| | | |
| =总结= | |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