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行: |
第18行: |
| | | |
| 钻得深,推得广,当谈及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问题是,他曾说过,要抓住一个具体问题做深做透,然后抓住其中一般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将其推广于其他问题,这样才可以从一个具体问题中抓到有价值的内容。哈肯从美国科学家试制第一台激光器时起,就开始潜心于激光理论的研究,研究20多年,抓住了激光系统作为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动力系统这一特征, 将其中经常使用的“ 绝热消去”这 一一般性的东西上升到更一般的消去程序 , 即所谓支配原理通过抓许多不同学科的共同东西 , 从而 形成了他的协同学这门崭新的学科 他形象地称激光理论为协同学的“ 路标”。 | | 钻得深,推得广,当谈及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问题是,他曾说过,要抓住一个具体问题做深做透,然后抓住其中一般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将其推广于其他问题,这样才可以从一个具体问题中抓到有价值的内容。哈肯从美国科学家试制第一台激光器时起,就开始潜心于激光理论的研究,研究20多年,抓住了激光系统作为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动力系统这一特征, 将其中经常使用的“ 绝热消去”这 一一般性的东西上升到更一般的消去程序 , 即所谓支配原理通过抓许多不同学科的共同东西 , 从而 形成了他的协同学这门崭新的学科 他形象地称激光理论为协同学的“ 路标”。 |
| + | |
| + | 类比, 是哈肯几十年来科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他的许多著名工作都同这一方法的运用有关这种类比, 绝不限于字面上或曰头上的说说而已, 他往往以严格的数学形式上的类比来揭示出更深刻的本质上的类似。60年代他与格拉哈姆的关于激光阑值行为与超导体平衡相变类比的工作, 是较早的将平衡相变与发生在非平衡系统中的转变进行类比的范例。近年来关于非平衡系统中的不稳定性以及结构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 在某种意义上说来, 是这一类比的延续哈肯应用这种类比方法的另一成功的例子是, 他发现了将单模激光方程作标度变换后可化为著名的描述流体不稳定性的洛伦茨方程, 从而预言了激光混沌的可能, 揭示了激光系统与流体系统的深刻类似性。几十年来, 哈肯工作过的领域有数十个之多, 涉及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生态等许多大的学科。单在物理学中, 他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领域就有激光理论、 非线性光学、 固体理论 、 流体动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等。他能很快地进入一个领域, 并能做出出色的工 作 , 以致很多学科的人都发现哈肯竟是他们的研究领域的专家。 |
| + | |
| + | 哈肯非常勤奋, 他常常在周末工作,直到现在, 他还是抓紧一切时间撰写论文和算东西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 哈肯现在年龄大了, 名声也大了, 不做什么具体工作了, 但我们通过与他一起工作发 现, 他仍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时间亲自进行计算, 他每年除了与许多学生进行合作外, 还 自己独立地发表文章, 对于一个年事已高,颇具名望的科学家, 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
| + | |
| + | = 多产的科学家 =<!----><!----><!----> |
| + | |
| | | |
| | | |
| Haken著有23本教科书和专著,涵盖了从激光物理学、原子物理学、量子场论到协同学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题。尽管Haken的早期著作倾向于数学,但《光》面向更广泛的读者<ref>H. Haken, ''Light: Waves, Photons, and Atoms'' (North Holland, Amsterdam, 1981).</ref> ,并且充满了物理的洞察力。《结构科学:协同学》(Erfolgsgeheimnis der Natur<ref>H. Haken, Erfolgsgeheimnis der Natur (Ullstein, 1984).</ref>)是他最成功的畅销书之一。<ref>H.Haken,The Science of Structure: Synergetics,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81)</ref> | | Haken著有23本教科书和专著,涵盖了从激光物理学、原子物理学、量子场论到协同学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题。尽管Haken的早期著作倾向于数学,但《光》面向更广泛的读者<ref>H. Haken, ''Light: Waves, Photons, and Atoms'' (North Holland, Amsterdam, 1981).</ref> ,并且充满了物理的洞察力。《结构科学:协同学》(Erfolgsgeheimnis der Natur<ref>H. Haken, Erfolgsgeheimnis der Natur (Ullstein, 1984).</ref>)是他最成功的畅销书之一。<ref>H.Haken,The Science of Structure: Synergetics,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81)</ref>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