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删除1字节 、 2021年6月1日 (二) 20:05
第138行: 第138行:     
在信念修正框架中,反事实是用 ''Ramsey检验''的形式化实现来处理的。在这些系统中,当且仅当在当前的知识体系添加 ''A''后得到的结果是B时,反事实''A'' > ''B''成立。这个条件将反事实条件与信念修正联系起来,因为对''A'' > ''B''的评价可以通过首先用''A''修正当前的知识,然后检查''B''在什么结果中是否为真。当''A''与当前的信念一致时,修正是很容易的,但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会很难。每一个用于信念修正的语义都可以用于评价条件语句。反过来说,每一种评价条件语句的方法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执行修正的方法。
 
在信念修正框架中,反事实是用 ''Ramsey检验''的形式化实现来处理的。在这些系统中,当且仅当在当前的知识体系添加 ''A''后得到的结果是B时,反事实''A'' > ''B''成立。这个条件将反事实条件与信念修正联系起来,因为对''A'' > ''B''的评价可以通过首先用''A''修正当前的知识,然后检查''B''在什么结果中是否为真。当''A''与当前的信念一致时,修正是很容易的,但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会很难。每一个用于信念修正的语义都可以用于评价条件语句。反过来说,每一种评价条件语句的方法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执行修正的方法。
      
====Ginsberg====
 
====Ginsberg====
    
Ginsberg(1986)提出了一种条件句的语义,它假定当前的信念形成了一组命题公式,考虑这些公式中与''A''一致的最大集合,并在每个集合中加入''A''。其理由是,这些最大集合中的每一个都代表了一种可能的信念状态,在这种状态下,''A''为真,且与原始状态尽可能相似。因此,当且仅当''B''在所有这些集合中都为真时,条件陈述句''A'' > ''B''才成立。<ref name="rev. no. 03011">{{Citation |title=Review of the paper: M. L. Ginsberg, "Counterfactual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30 (1986), pp. 35–79 |url=https://zbmath.org/?q=an:0655.03011&format=complete |work=Zentralblatt für Mathematik |pages=13–14 |year=1989 |publisher=FIZ Karlsruhe – Leibniz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GmbH |zbl=0655.03011}}.</ref>
 
Ginsberg(1986)提出了一种条件句的语义,它假定当前的信念形成了一组命题公式,考虑这些公式中与''A''一致的最大集合,并在每个集合中加入''A''。其理由是,这些最大集合中的每一个都代表了一种可能的信念状态,在这种状态下,''A''为真,且与原始状态尽可能相似。因此,当且仅当''B''在所有这些集合中都为真时,条件陈述句''A'' > ''B''才成立。<ref name="rev. no. 03011">{{Citation |title=Review of the paper: M. L. Ginsberg, "Counterfactual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30 (1986), pp. 35–79 |url=https://zbmath.org/?q=an:0655.03011&format=complete |work=Zentralblatt für Mathematik |pages=13–14 |year=1989 |publisher=FIZ Karlsruhe – Leibniz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GmbH |zbl=0655.03011}}.</ref>
4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