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删除6字节 、 2022年6月8日 (三) 22:44
无编辑摘要
第2行: 第2行:     
== 概念来源 ==
 
== 概念来源 ==
潜在结果最初的提出是在Neyman的论文[1]中,但是这篇文章只在随机对照试验中使用了潜在结果的概念,且直到1990年翻译成英文后才为人所知。Rubin在他1974年的论文中也提出了潜在结果的概念,并将这个概念推广到了观察性数据中[2],真正开启了统计学界对因果推断的广泛研究。
+
潜在结果最初的提出是在Neyman的论文中,但是这篇文章只在随机对照试验中使用了潜在结果的概念,且直到1990年翻译成英文后才为人所知。Rubin在他1974年的论文中也提出了潜在结果的概念,并将这个概念推广到了观察性数据中,真正开启了统计学界对因果推断的广泛研究。
    
何为潜在结果?又如何基于潜在结果定义因果?假设我们关心某个变量A(例如,在某个时间点是否服用阿莫西林,A=1是服用,A=0是没有服用)对Y(服用后三小时的是否还感冒,Y=1表示感冒,Y=0表示没有感冒)的因果关系。那么我们观察到的某个个体就存在两个“潜在”的状态:一个是如果他服药,他三小时后是否感冒,不妨记作Y(1);另一个如果他没有服药,他三小时后是否感冒,不妨记作Y(0)。这里Y(1)和Y(0)就是潜在结果。(注意,在实际中,Y(1)和Y(0)这二者中只有一个可以被观察到。另外,严格地说,此处实际上做了“个体处理性稳定性”即SUTVA的假设)那么对这个人,就可能有以下四种情况:
 
何为潜在结果?又如何基于潜在结果定义因果?假设我们关心某个变量A(例如,在某个时间点是否服用阿莫西林,A=1是服用,A=0是没有服用)对Y(服用后三小时的是否还感冒,Y=1表示感冒,Y=0表示没有感冒)的因果关系。那么我们观察到的某个个体就存在两个“潜在”的状态:一个是如果他服药,他三小时后是否感冒,不妨记作Y(1);另一个如果他没有服药,他三小时后是否感冒,不妨记作Y(0)。这里Y(1)和Y(0)就是潜在结果。(注意,在实际中,Y(1)和Y(0)这二者中只有一个可以被观察到。另外,严格地说,此处实际上做了“个体处理性稳定性”即SUTVA的假设)那么对这个人,就可能有以下四种情况: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