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3,544字节
、 2020年10月14日 (三) 21:40
在[[走近2050]]一书中,[[集智俱乐部]]提出了愿望树这一构想。于是,“愿望树”也就成为了集智未来网站的一个构想。这是一种新型的问答系统,用户通过付出注意力来实现对问题以及回答,还包括参与者的评价。
==背景==
注意力经济是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一种新型学科,早期由Goldharbor创建,后来经Davenport等人进行了大力的推广。然而,后来的注意力经济发展更多地朝向互联网广告、眼球经济发展。到了,2006年,Doc Searls又提出了意愿经济(Intention economy),从而大大改善了这种局面。与注意力经济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注意力经济的立场是站在厂家的角度,而意愿经济则站在客户的角度。即用户可以通过发布愿望,从而让厂商进行招标。
从[[占意理论]]的角度来看,注意力是对外在事物的关注,而意愿则是对人们内在需求的关注,这两者都体现为一种广义的注意,即人类心智被某种东西所占据。对比注意和意愿,这两者构成两种不同的力量。一方面,注意力可以理解为一种推力,而意愿则体现为某种拉力。一个是解决当下的认知资源分配问题,另一个则是认知资源投入的未来目标。
基于这些认识,现代的互联网更多的体现为注意力经济,即依靠商家的力量吸引注意力,从而推动互联网的发展。但是,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未来的互联网将会朝向意愿经济的方向发展,即客户的意愿本身将会被放大,从而拉动互联网的演化。愿望树就是对这一新型的意愿经济模式的探讨。
==基本构思==
初步的基本构思还是一个问答系统,系统中的元素包括问题、回答、用户这三种东西。我们可以将问题比喻成愿望,将回答比喻成满足愿望,将回答问题的人比喻成大神。
每个用户登出一个愿望后可以不断地打磨这个愿望,可以将这个愿望进行分解,也可以反复编辑这个愿望,将它变得更加具体、切实可行。整个打磨这个愿望的过程就可以用用户付出的注意力来度量。而注意力的度量则体现为用户在这个愿望上留下的浏览痕迹,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具体的度量方法。
其次,系统中的所有数字资源都是一个依赖注意力滋养,同时也在不断地消耗注意力的单元。具体来讲,愿望、回答等等所有数据资源都应该包括一个总注意力量属性。用户在使用、更改、激活这个资源的时候,就会往这个数字资源注入注意力。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数字资源的注意力数值也会以一个常数速率(或者与它的尺度大小相关的速率)在耗散,当注意力耗散光了,其实这个数字资源也就死了(具体是否删除这个数字资源可以再考虑)。
而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我们通过关联它发布、参与讨论的数字资源,可以计算两个量,一个是此人付出的注意力(即发帖、回答问题、编辑等等);另一个是此人接收到的注意力(例如自己的问题被别人回答,自己的回答被某个用户认可、采纳,等等)。付出+接收到的注意力总量就等于它的总财富,它可以将这笔财富支付给别人。
总之,整个系统通过注意力实现了一种可度量的资源。
==具体设计==
==可能的问题==
[[Category:旧词条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