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行: |
第127行: |
| Erik Hoel的因果涌现理论存在着需要指定粗粒化策略的问题,Rosas的信息分解理论并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张江]]等人进一步提出了<ref name=":2">Zhang J, Tao R, Yuan B. Dynamical Reversibility and A New Theory of Causal Emergence. arXiv preprint arXiv:2402.15054. 2024 Feb 23.</ref>基于奇异值分解和动力学近似可逆性的因果涌现理论。 | | Erik Hoel的因果涌现理论存在着需要指定粗粒化策略的问题,Rosas的信息分解理论并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张江]]等人进一步提出了<ref name=":2">Zhang J, Tao R, Yuan B. Dynamical Reversibility and A New Theory of Causal Emergence. arXiv preprint arXiv:2402.15054. 2024 Feb 23.</ref>基于奇异值分解和动力学近似可逆性的因果涌现理论。 |
| | | |
− | 给定一个系统的马尔科夫转移矩阵<math>P</math>,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两个正交且的归一化矩阵<math>U</math>和<math>V</math>,和一个对角阵<math>\Sigma</math>:<math>P= U\Sigma V^T</math>,其中[math]\Sigma=diag(\sigma_1,\sigma_2,\cdots,\sigma_N)[/math],其中[math]\sigma_1\geq\sigma_2\geq\cdots\sigma_N[/math]为P的奇异值,并且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N为P的状态数量。 | + | 给定一个系统的马尔科夫转移矩阵<math>P</math>,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两个正交且归一化矩阵<math>U</math>和<math>V</math>,和一个对角阵<math>\Sigma</math>:<math>P= U\Sigma V^T</math>,其中[math]\Sigma=diag(\sigma_1,\sigma_2,\cdots,\sigma_N)[/math],其中[math]\sigma_1\geq\sigma_2\geq\cdots\sigma_N[/math]为<math>P</math>的奇异值,并且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math>N</math>为<math>P</math>的状态数量。 |
| | | |
| 我们可以将奇异值的<math>\alpha</math>次方之和定义为马尔科夫动力学的近似可逆性度量,即: | | 我们可以将奇异值的<math>\alpha</math>次方之和定义为马尔科夫动力学的近似可逆性度量,即: |
第136行: |
第136行: |
| 这里,[math]\alpha\in(0,2)[/math]为一个指定的参数,它起到让[math]\Gamma_{\alpha}[/math]能够更多地反映[[确定性]]还是[[简并性]]这样一种权重或倾向性。通常情况下,我们取[math]\alpha=1[/math],这可以让[math]\Gamma_{\alpha}[/math]能够在确定性与简并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 | 这里,[math]\alpha\in(0,2)[/math]为一个指定的参数,它起到让[math]\Gamma_{\alpha}[/math]能够更多地反映[[确定性]]还是[[简并性]]这样一种权重或倾向性。通常情况下,我们取[math]\alpha=1[/math],这可以让[math]\Gamma_{\alpha}[/math]能够在确定性与简并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
| | | |
− | 此外,文献中作者证明了EI与[math]\Gamma_{\alpha}[/math]之间存在着一种近似的关系:
| + | 此外,文献中作者证明了<math>EI</math>与[math]\Gamma_{\alpha}[/math]之间存在着一种近似的关系: |
| | | |
| <math> | | <math> |
第154行: |
第154行: |
| [[文件:Gamma例子.png|居左|400x400像素|<math>EI</math>与<math>\Gamma</math>对比]] | | [[文件:Gamma例子.png|居左|400x400像素|<math>EI</math>与<math>\Gamma</math>对比]] |
| | | |
− | 文中作者通过实例对比了状态转移矩阵的P,<math>EI</math>和<math>\Gamma_{1}</math>。对比图a,b,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的状态转移矩阵,<math>EI</math>降低的时候,<math>\Gamma_1</math>也同步降低。进一步,图c和d是对比粗粒化前后的效果,其中图d是对图c状态转移矩阵的粗粒化(将前三个状态归并为一个宏观态)。由于宏观状态转移矩阵图d是一个[[确定性系统]],因此,归一化后的EI,<math>eff\equiv EI/\log N</math>和归一化后的[math]\Gamma_1[/math]:<math>\gamma_1\equiv \Gamma_1/N</math>都达到了最大值1。
| + | 文中作者通过实例对比了状态转移矩阵的<math>EI</math>和<math>\Gamma_{1}</math>。对比图a,b,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的状态转移矩阵,<math>EI</math>降低的时候,<math>\Gamma_1</math>也同步降低。进一步,图c和d是对比粗粒化前后的效果,其中图d是对图c状态转移矩阵的粗粒化(将前三个状态归并为一个宏观态)。由于宏观状态转移矩阵图d是一个[[确定性系统]],因此,归一化后的EI,<math>eff\equiv EI/\log N</math>和归一化后的[math]\Gamma_1[/math]:<math>\gamma_1\equiv \Gamma_1/N</math>都达到了最大值1。 |
| | | |
| ====动力学解耦(Dynamic independence)==== | | ====动力学解耦(Dynamic independence)==== |